-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崔晓满:无私情怀系太行(上) 
     月的太行苍翠如黛,巍然矗立。 
     在太行深处的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犁川镇崔河村中心小学的操场 
上,矗立着一方巨大的石碑,  碑记录着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军队退休 
干部组织带领群众捐资助学建校兴业的事迹。 
     这位时常被崔河村的父老乡亲饱含深情念叨着的老军人,                                         就是被 
吉林省委省军区授予                 “一心为民模范共产党员                ”荣誉称号的原吉林省 
四平军分区政委退休已年的崔晓满。 
     他以自己的倾力实践, 把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深深镌刻在 
巍巍太行上。 
     为了崔河村的明天              ”老政委呀,你要不想个办法,咱村的学校可 
就要撤并了,娃娃们就得走十几里路到别村去上学了。 
     ”年月,崔晓满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探望老母亲,却听到这样一 
个坏消息。 
     他没想到, 村小学校竟然还是上世纪年代的老房子,                                     由于年久失 
修,已成危房。 
     学校不得不搬到村委会的旧仓库,                        两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透风 
漏雨的屋里上。 
     崔晓满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他开始琢磨:要为这儿的孩子们建所新学校。 
     可是,钱在哪儿呢?村集体经济一无所有,还欠债累累,而建小 
学至少得万元。 
     一连几天几夜的走访调查,                    征求意见, 终于形成了一个捐资建校 
的思路。 
     崔晓满起草了倡议书送到村民手中。 
      “咱先捐出万元吧。 
     ”崔晓满和老伴儿商量,老伴爽快地答应了。 
     女儿知道后,委屈地对崔晓满说:                          “您为别人的孩子建学校,可 
我到现在还没房子,您咋就不想想我们呢?                               ”“为了崔河村的明天,先 
给孩子们盖个学校。 
     ”崔晓满耐心地向女儿解释:盖学校事关几个村子几百个孩子的 
前途。 
     为把学校尽快建起, 他又动员亲朋好友凑了万元作启动资金,                                          从 
弟弟那里要吨水泥万块砖,还有部分钢材。 
     乡亲们被他的真情打动,  也都纷纷捐助, 仅两天时间, 就集资元。 
     崔晓满又把一份             “为了崔河村的明天             ”的倡议书发向本村在外务 
工的乡亲,先后联系到了多位。 
     乡亲们为他的诚心感动,纷纷慷慨解囊。 
     随后,晋城市泽州县拨款万元,使建校资金全部落实。 
     经过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占地面积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 
起。 
     在  “八一 ”建军节举行的简朴的落成典礼上,当地政府领导把                                        “情 
系家乡写真情,心献教育铸伟业                       ”的锦旗郑重地送给崔晓满。 
     一个也不能少崔晓满成了崔河村小学的名誉校长。 
     为了让每个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他千方百计捐助贫困学生,                   苦口 
婆心把老师留住。 
     有个叫李少伟的男孩,父亲出车祸去世,母亲改嫁,他和多岁的 
爷爷相依为命,家境贫困,念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 
     崔晓满得知后,替孩子交了元学费,对李少伟的爷爷说:                                           “您别 
愁,少伟念到哪,我就供到哪。 
     崔河村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失学。 
     ”两年多里,崔晓满已资助名特困学生,村里再没有一个孩子失 
学。 
     乡亲们心里有笔账:老政委回乡年,除建校修路的捐款外,仅平 
时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照顾孤寡老人维护村共设施的钱就超过万元。 
     崔河村小学有位学前班老师,  教学经验丰富,但因为是民办老师, 
工资比别的老师少,觉得没奔头,就向校领导提出辞职。 
     崔晓满和这位老师谈心:                    “孩子是崔河村的希望,作为老师应体 
谅村里和学校的困难。 
     如果需要加工资,每月我愿给你加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