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行动”每周美文精选(2018.8.27-8.31).docVIP

“阅读行动”每周美文精选(2018.8.27-8.3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信公众号“阅读行动”每周美文精选 PAGE5 / NUMPAGES5 获取更多美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行动”。 手机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也可以关注。 郭军平:品秋,蟋蟀声里秋味浓 阅读行动 2018.8.27 古人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说法,这个说法很好,于静中见动,则显得静得更静;动中见静,则动得更有趣味。 一个雨后宁静的夜晚,淅淅沥沥的秋雨刚刚停下了脚步,欢唱的蟋蟀们就陆续登场了。古人讲“一场秋雨一场凉”,可这才是入秋的第一场雨,蝉儿好似还是昨天的主角,它们的欢唱还刚刚停留在耳膜里,还未散去。那夜蝉的嘶鸣还能让人感到“清风半夜鸣蝉”的诗味。可是在今夜里它们就不知遁逃到哪里了?窗外挡不住的一阵阵的蟋蟀的欢鸣声闯进耳房。 与蝉儿聒噪声带来的燥热的感觉不同,蟋蟀的阵阵沙鸣声、喋喋不休声给人们带来的是阵阵的清秋味道。清冷,清疏,清静,清凉,也难怪它们的学名叫促织。促织,顾名思义,就是赶快加紧织御寒之衣吧!于是,也有文人干脆把蟋蟀们称为“促织妇”,这个称呼似乎更为形象。在农耕手工落后的生产力时代,“促织妇”的鸣叫也许还真能提醒妇人们赶快为家里老小织御寒之衣吧!可是到了机器大生产的时代,还有谁去关心它们地鸣叫呢?也许除了一些稍有些文化常识的人还懂得些它们鸣叫声里的意义,恐怕大多数的现代妇女们早已对它们的“唧唧”鸣叫声麻木了,有谁还会产生那么一点紧迫感呢?天凉了,好吧,衣柜里有的是去年的秋服,觉得不好了,好吧,去商场买上一件吧!你看,这是多么的方便,哪能让她们产生紧迫感呢? 而能让产生紧迫感的人是谁呢?是那些如今坐在学堂里日夜奋发的莘莘学子;一年一度的大考刚刚谢幕,而新一届的冲锋就要即将吹响。《诗经》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循声谛听那一声又一声紧促的鸣叫声时,我们难道不能感到时间在分分秒秒流逝吗?而蟋蟀那一声又一声的鸣叫,不是在向我们暗暗提醒吗?时序流转,学子的书页在蟋蟀的阵阵欢鸣声里一页一页翻过,就像在蟋蟀的鸣叫声里,农人们在忙忙碌碌地收秋、种秋一样,把刚刚收获了的土地耕耘了一番又一番。 蟋蟀声里秋味浓。秋天正是读书的好时节,天凉,夜静,书香,正是“良士”奋发有为、争分夺秒,不能蹉跎岁月的黄金时节。古人也以“秋士”称呼那些惜时如金的士子。不仅秋天似乎让人们头脑清醒,看到花红柳艳了一个春夏,马上快要结束了,更让那些敏感有为的人们感到自己的一生似乎也似这秋天一样,再不努力也就进入了暮年,故而让这些秋士生出一层人生的悲意。 蟋蟀声里秋味浓,就让我们在这声声“促织”的声音里加快追赶的步伐,在这天凉夜静书香的好时节里拼命地读书,在秋已到深处的斑斓里播下玫瑰色的梦。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若果是真要知秋,品秋,懂秋,那就在这声声“促织”的蟋蟀声里追赶吧! 琦君:妈妈的手 阅读行动 2018.8.28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贯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说:“替我捶几下吧!” “几下呢?”他问我。 “随你的便。“我生气地说。 “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写功课了。”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①。一双放大的小脚沒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脫”“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裝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

文档评论(0)

188****03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