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课堂,充分展示师德的魅力.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淀区师德案例征文 珍惜课堂,充分展示师德的魅力 中国地大附中 刘小平 2004. 11 珍惜课堂,充分展示师德的魅力 中国地大附中刘小平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丄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一 个乂一个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彩虹,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师 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恪守师德,就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青年教 师必先强己,必先律己,用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恪守师德,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智慧的启迪者,精神的熏 陶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示范者。 教师师德的风采更多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以往的课堂没有多少师生互 动,没有平等的交流对话,怎能体现出教师的爱,人文的关怀?新课程改革的时 代浪潮呼唤自己尽快成为能师和人师。我认为:历史教师必须自主地进行校本课 程的开发,要把教材钻得深、钻得透,深入浅出,一语破的、一语启智,于平凡 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其课如同一首诗、一幅画,学生在享 受这片风景,神游于“创新的自由空间”:要积极探索灵活、与时俱进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技巧,营造“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亲切活跃、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的 课堂气氛,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身份,真心实意地成为学生的朋友。课堂应该是一首 “流动”的诗,是一部“活”的人生学。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要得到的东西是发现 自我、健全个性、寻求适合于自己通向未来的道路。 我们是做呆板、训斥和盛气凌人的教师?我们还是做地位平等、态度平和、 其至可以机智地相互调侃的朋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不就是学习做人的示范 和演习吗?这种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的基本生活态度起着 决定性的培养作用C 、其次,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心态,轻轻松松地享受课堂。我们在上课之前,自 言自语地问问自己:我是去“给”学生上课,还是去和学生一起“享受”课堂呢? 如果是前者,我们每天可能要上三四节课,难免会拖着沉沉的身躯缓缓地走进教 室,满脸疲惫,对学生的不良表现早已没有了耐心,这时的课堂气氛会怎样呢? 这时的我们恐怕不是在“营造”课堂气氛,而是在“凝固”课堂气氛。 “我是去享受课堂!”这是我在去年参加“海淀区教师课堂风釆大赛”时领焙 到的。预赛的那堂课结束时我心情愉悦,有一种“这节课怎么会这么快结束? ” 的惊讶。回想那节课,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设计了大量的师生互动环节,尤其 在讨论“短暂的秦朝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一问题时,学生开心地阐释自己的观 点,互相辩论形成共识,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H标,更让我了解到学生眼中、心 中的历史,使我内心深处起了波澜:“以往我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 ?沉思之 后,我向自己喊出:“我是去享受课堂的!这时会发现自己在备课时完全是别样 的心态和思路去设计,在上课时更是愉快地去聆听,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争辩, 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智慧,自己完全是学生中的一分子。 最后,教师应追求能师和人师的境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智慧火花至少在 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闪现出来,讲起课来就会纵谈古今, 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芬芳的知 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的奇效。 案例: 我在讲解初一历史北师大版的《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设计了两 个重要的环节,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与价 值观LI标和徳育LI标很好地融为一体,学生在过程中自主地参与,无声无息地接 受了德育的内容,也把历史教师的师德魅力充分展示出来。 环节一:课堂导入新颖别致,紧贴学生感兴趣的实事生活。 师:提出敬感问题: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各项得主一一揭晓,再一次激起了国人 的痛楚:中国内地至今无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 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后用一句话来概括。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精彩,我们来看看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 家杨振宁先生对此问题的看法: “不容忍另类和异端学者的教育制度和社会氛圉不可能产生诺贝尔奖的获得 在此,我们不想去猜测中国何时能得到诺贝尔奖,那么,这句话在我国历史 上是否有佐证呢? 一个从根本制度上最大限度容忍自山与独立思考、鼓励创新精 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的社会环境,是否就能岀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呢?带着这 个问题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看看在我国历史上是否有一段时期出现了 “白 花齐放,白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景象?(儿个学生立即说到春秋战国)。 对,的确是春秋战国时期。你了解那个时代吗?请闭眼一分钟,想象一下当 时的情形,谁能说说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后用一句话来概括。 师:同学们心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