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基本知识文库:朱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学基本概念系列—— 朱熹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人学是研究人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形成 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人学基本概念 “朱熹”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朱熹 【生卒】:1130—1200【介绍】: 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集大成者。 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朱熹较小的时候,就在其深受二程理学影响的父亲朱松直接教育下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十来岁就攻读“圣贤之学”。 朱熹13岁(1143)时朱松病死,朱熹依父友刘子羽(1097 —1146)生活,并受业于胡原仲(1086—1162)、刘彦冲 (1101—1147)。 虽以儒家经典为其学习主要内容,然于佛、道之学,无不问津。 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中举,次年(1148)朱熹以18岁中进士。 可他并不满足自己的学问,把主要精力用在思量“义理”上。 往往彻夜不寐,直至把义理穷究透彻为止。 绍兴二十一年(1151),朱熹被授于左迪功郎,出任泉州 同安县主薄。 绍兴30年(1160),朱熹正式受学于李侗,此后朱熹的学术思想发生重大变化,逐渐发现佛、道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南宋初年,面对抗金胜利形势,朱熹主张益修政理,固内以守。 孝宗即位后,朱熹支持抗金。 后抗金失利,孝宗准备求和,朱熹要求“亟罢讲和之议”,批评议和为“不当为者”。 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1137—1181)之邀,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 吕祖谦本意是想调和朱、陆为学之方的分歧,但讨论结果不是调和而是更明确了他们之间的分歧。 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主张“即物穷理”,而被陆九渊讥为“支离事业”;陆九渊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主张“发明本心”,而自称为“易简工夫”。 此后,人们称朱学为“理学”,陆学为“心学”。 淳熙五年(1178),朱熹任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在“白鹿国学”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绍熙四年(1193),朱熹除知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他积极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居敬为主旨。 庆元二年(1196),南宋统治阶级内部爆发了反道学(理学)的斗争,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嘉十罪。 庆元四年,朝廷以“道学”为“逆党”,于是“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朱熹的晚年就是在这种逆境中度过的。 朱熹卒后九年,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其思想逐渐为统治者所认识,最终成为官方思想。 朱熹一生着述甚丰,主要着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朱子遗书》、《伊洛渊源录》、《近思录》等。 《朱文公文集》由其子朱在编集,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分类编定为140卷,有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这两部书包含了朱熹的重要学术思想。 朱熹的人学思想是以他的宇宙观为基础而展开的。 在朱熹看来,人与万物都是“禀受乎天地”的,之所以不同,是“气禀有异”,而于理则一。 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运化而生,因此,人与宇宙 万物是同体,差别只在于人知道仁义礼智而已。 这样,就将人从宇宙中即分化出来又联系起来。 朱熹十分称赞二程所说的“性即理”,认为“性即理也一句甚切至”。 并直誉“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孟后无人见得到此”。 在朱熹看来,性、理、道、太极是一回事,所以都是纯粹自善的。 “自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所谓最灵,纯粹至善之性也。 是所谓太极也。” 因此朱熹断言人性是善的。 但是,朱熹同时又主张“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 “人人有一太极”,可见人性又是具体的。 朱熹还进行了天理人欲之说教,主张“明天理,灭人欲”,并认为“天理人欲同体”。 朱熹人学思想还包含有辩证法在内。 朱熹的人学思想总体上是以孔、孟人学为主干,兼取佛、道,广泛吸取了孔汲、董仲舒、王弼、韩愈、李翱、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唯心主义先行者的材料,并容纳了王充、张载等唯物主义者的部分观点,熔铸成一个精密的思想体系。 朱熹的人学思想在其后的七百年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思想。 (1)人物本同气禀有异 朱熹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都是“气化”的结果。 他说:“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 也就是说“气”是万物生成的“种子”。 “气”或“阴阳”二气生五行(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运化成万物。 朱熹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万物生成图式:“气”(阴阳)生“五行”,进而得轻清者为天,得重浊者为地,得精英者为人,得渣滓者为物。 朱熹又说:“天地之初,如何讨个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