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学基本概念系列——
中井履轩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人学是研究人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形成
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人学基本概念
“中井履轩”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中井履轩
【生卒】:1732—1817【介绍】: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儒学家。
名积德,字处叔,号履轩、幽人。
生于大阪。
幼时与兄中井竹山一起跟随五井兰洲在大阪朱子学的中心怀德堂治朱子学。
竹山长于文史,履轩长于经学。
后同列为怀德堂讲师,然履轩则不好交游,终身隐居于学舍水哉馆。
诸侯招聘,拒绝之,常言礼乐刑政不从天子出不仕。
着有《七经雕题》、《七经雕题略》、《通语》、《七经逢原》等。
在经学上敢于怀疑,如对《周易·系辞》质问道:“健滑之笔,奋然发挥,足开人之心胸,然立言粗卤,竟弗若中庸之明备精细矣。
先儒皆以孔子之言读之,故必欲其有胜于中庸也。
于是乎牵强附会之说,孟浪不根之言,靡然萌生焉,
悉艾除之而文意自明。”
同时对宋儒解经也提出批评,指出多失古人之意。
履轩在经学上的怀疑精神,打破了对经的崇拜,开自由批评和研究的新学风。
在世界观上,履轩虽受朱子学的影响,但也不墨守朱说,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认为理在于物,反对朱子理在物先的说法。
其人学思想表现为,反映大阪市民社会的特点,提倡商人本位,强调利和富;认为人即是人道,道与人不可分离;主张性以人而言,不能以穷理解之,孔孟论性,未分本然气质;徘徊于命与非命之间。
(1)商人本位 义利之辩是中国儒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大多数儒学家都把义利对立起来,重义轻利,主张“重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空谈性命义理,远于实际,鄙视商人。
履轩一反此等观念,注重现实和实际利益,指出商人求利,农之作业皆其应有之义而非背义,“只有贪非分之高利,才流于奸曲而背义,故以町家为只谋利欲之人者,大误也。”
《论语·先进》言:“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朱子《集注》引程子之言批评子贡说:“子贡之货殖,非若后人之丰财,但此心未忘耳,然此亦子贡少时事,至闻性与天道则不为此矣。”
履轩不同意程朱此论,认为子贡为货殖完全是合理和正当的。
他说:“云‘至闻性与天道则不为此’,过论骇人,岂以性天道为浮屠氏印可之类耶?有人于斯,不仕官受禄,又无田园资业,唯转易货殖以为生也,一闻性与天命之说,忽辍业废生,以冻饿其父母妻子可乎?赐也一家之主人,妻子童仆仰衣食,乃以知命安贫,徒手受饥饿,相率委顿于道路,其可以为人乎哉!抑回与赐也,其家业生理不可考,而后儒皆在仕途中发议论,曾弗察乎农商隐论之流,宜乎硬塞不通。”
这显然是对迨求利益的辩护。
而且这种辩护还被提到天命的高度。
在履轩看来,贫富在天是士大夫之事,商人不受天命,没有天生之富,而贫又不能为其生,所以他们必须孜孜以求富才能免贫。
(2)人外无道 宋儒论道,经涉玄虚,认为有形上之道体,人与万物从属之。
履轩反对玄虚之道,指出:“道体二字,是后儒之杜撰。”
“程说,活泼泼地,盖指所以然之理,即其所谓道体者,而浮虚妄谬,不当入讲。”
在履轩看来,道与人是可分离的,即在人伦日用之中,为人所宜行的规范。
他说:“道元假往来道路之名,人之所宜践行,故谓之道也。
所谓圣人君子之道,尧舜文武之道,皆弗离乎人矣。
……孔孟之言道,弗离乎人,乃以离乎人之言作解,焉可也?”“人之所宜践行谓之道,注人外无道,得之。
然愚不肖不能践焉,至于悖戾不肯践者,谓之无道之人,岂得言道外无人哉?”“道未尝离人,但人未自识耳。”
因为主张人外无道,履轩进而提出了“人即人道”的命题,并认为人道亦就是人理,“人者人道之谓也,此对禽兽而言,乃于亲亲尤为切矣。”
“中庸为学者而作,皆人理也,人道也。”
照履轩的说法,人道即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具体内容自五伦之亲爱,推而至于博爱,也就是仁。
履轩强调其中亲亲为大,不能作高妙理解。
(3)论性 儒家论性自孔子始,然而孔子只言“性相近,习相远”,至孟荀提出性善性恶,其后论之者甚多,而宋儒尤甚。
他们把性与理同视,又提出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反复申述,不厌其烦。
履轩对此不以为然,指出:“夫性孔子所罕言,非人人而聒之也。
盖以不识性亦无大害故也。
后世学者,焦唇弊舌,朝夕论性,恐非善学孔子者也。”
宋儒以性为理,履轩说这只是机锋之言。
理字决没有此等之义,是一家之私言,不可通乎天下古今。
性不是理,亦不是穷理。
履轩指出,至于复性之本,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则皆非孔孟之旨。
他说道:“复性之本,殊非孔孟之旨,若孟子唯有扩充而已矣。
扩充者进往者,复初者还家也,其道犹阴阳矣。”
“凡孔孟论性,时有泛切之分,曾无本然气质之别。”
性既然不是理,是什么呢?履轩说性只以人而言,离人而言性,则失之虚。
(4)论命 履轩主命定论,认为凡事无论大小,皆有命存,即便是雀之一饮一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