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编织捕捞生活的网.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阅读编织捕捞生活的网 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 年 03 月 17 日 11 版) 很久以前, 偶然听过鲁迅先生的 《秋夜》 的“梗”。在他家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 株枣树。可是他却一定要不厌其烦地说明: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当时,从 未认真读过原文的我, 太不慎重地将其视为 一个笑话: 也许此举可以让先生多得半个大 洋吧。 宅家一月有余,虽然有着弗吉尼亚·伍 尔夫所谓“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可整日 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能够“移步换景”的空 间也实在有限。好在我的房间有一组大大的 玻璃窗,窗外又未被其他高楼遮挡,而是一 片奢侈的、大片的空地。每天坐到书桌前, 向左一撇头,总能望到几只喜鹊报早,麻雀 叽叽喳喳地低头觅食。运气好的时候,还会 有猫咪打架的场景闯入镜头。在“出门是例 外,宅家是常态”的生活状态下,竟意外浅 尝到一些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的感觉。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 当我第二十 几次撇头的时候, 发现窗前空地上竟赫然伫 立着两株树。其实,它们一直在那里,早已 长得枝干遒劲,可是我却从未注意过它们, 也根本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树。 在庸常中 奔波的人,是很难静下心来发现这些细节 的。那一刻,我终于理解:那个秋夜,鲁迅 先生若非一株一株去描绘枣树, 必铺垫不出 如此孤寂廖远的意境。 原来栖栖遑遑的日子里, 我对周边景致 几乎视若无睹。每次看简·奥斯汀等人巨细 靡遗描写的乡野美景时, 我的脑神经也放弃 挣扎,识趣地帮忙跳过。可是“两株枣树” 的故事,让我开始为这种无动于衷感到懊 悔。周遭的事物本是大有乾坤,而我的不在 意却让它白白拂手而过了。 王安忆在谈及小说创作时, 曾提到一个 很有意思的观点。面对同一段经历,有人捕 捞生活的网眼特别小, 所以怎么都捞得起东 西;有人的网眼却极其稀疏,于是好的东西 都漏掉了。痛定思痛后,我决定捡起编织网 眼的麻缕,好好归拢一番。 当然,初出茅庐的捕捞者一窍不通,自 然要向先贤学习渔猎之道。这两天,我重新 翻开鲁迅先生的作品, 试着从“一花一世界” 的角度去观摩。这才发现,先生手中的简直 是经纬重重的织锦,缜密至极,连一只小虫 都别想钻过。《春末闲谈》中,他就由“细 腰蜂衔青虫而走”这件再小不过的事情入 手,细致入微地剖析其中机理。当然,醉翁 之意并不在酒。由自然之理起始,引出的是 对历史和人文的反思。期间逐渐放大、纵横 捭阖的张力,都从这小小的身边之物说起。 《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先生也展 现出了细针密缕的深厚功力。 “先将这些吃 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 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 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 东西,有头脸, 身子, 是坐着的。 ”写这些, 绝不是普及食蟹方法。因为那其中不是别 人,倒像是躲起来的法海。看到这里,我禁 不住感叹:就是再吃一百次螃蟹,也绝对注 意不到这些。从前,总觉得鲁迅先生是个不 拘小节的斗士,没想到他竟如此心细如发。 如此“格物致知”的方式,让人感到通达畅 快。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对周遭事物的灵敏 感通力。 说到感通力,当然还数诗歌为上。前两 天翻书,读到“何如尊酒, 日往烟萝” 一句, 惊讶作者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番情境。 于 是,司空图的这本《二十四诗品》,又成为 我改善审美迟钝的利器。这本小书,总结了 “雄浑”“冲淡”“纤秾”等二十四种诗歌 品性,每一品又用六句至简的诗性语言阐 述。 虽然这看起来是本“无用”之书,可是 每天两三品的抄诵, 却能让我暂时忘掉当下 的不安,甚至能将思绪拉到很远,体会到小 时候再摇头晃脑背诵都感受不到的意境。比 如,“高古”一品中,“虚伫神素,脱然畦 封”的分析,解答了我多年来对李白大诗人 的境界迷思。原来他之所以能写出“遥见仙 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的妙句,绝不 仅是因为手中的金樽清酒,而是由于他整个 世界观的超脱旷达。 也只有心怀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后,他才能写出“且就洞庭赊月 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绝句。 而循着每日读些诗品的最新仪式感, 我 的生活捕捞网渐渐紧凑了些, 偶尔还能从日 常事物中体会到诗兴的机妙。有一天,天气 很好,像是到了春天。我压实口罩、拉好手 套、绷紧神经,全副武装地出门采购。路上 一阵和煦的风吹过来,突然使我想起抄写过 的那句“犹之惠风,荏苒在衣”。所谓春风 的冲和淡荡之美,也让我当时紧皱的眉头舒 展开来。在那个此前穿行过千百遍的小路 上,是这本小书让我体会到了寻常生活的诗 与美。 宅家时期,每个人待在大大小小的房间 里,其实像极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随 着与外界通讯的信号渐次减弱,我们反倒有 了细细观察周遭事物的机缘。 当生活的画幅 被房间的玻璃窗框定后,过去熟视无睹、无 暇深究的问题自然会被放大, 我

文档评论(0)

fengnai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