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七课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课题 第十七课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授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授课顺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具 课本、黑板等 练习 语文课本的“练习与思考”部分 教学内容: 一、课堂导入 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二、文本阅读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三、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 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四、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举1-2例加以说明。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五、课外延伸 1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报。 2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我思故我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部分用户下载打不开,可能是因为word版本过低,用wps打开,然后另存为一个新的,就可以用word打开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