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古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pdfVIP

九年级语文《古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古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导语: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 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 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得愈强烈,愈是令人感 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 3.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4.学习诗人的表达手法。 二、学习流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教师示范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作者沦为叛军的 俘虏。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 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 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 住束发的簪针。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艺术感染力。感受杜甫诗歌“语 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 7.总结《春望》。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读《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情韵。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 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 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 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 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 忧愤。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 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 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 警示唐王朝。 3.讨论两个“笼”字的含义。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5.总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 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 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三)、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背景。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闲居故乡山阴 (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 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 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 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 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进而说说诗意。 指名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 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

文档评论(0)

137****66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