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甲秀楼导游词5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 5 篇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后楼毁重建,改名 “来凤阁 ”。清代甲秀楼多 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 (1909 年)重建的。下面是 小编收集整理的贵州甲秀楼导游词 5 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 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 犹 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 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 26年,也就是 1598 年,至今已有 400 多年 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 他以河中的 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 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 并筑一楼用以 培育风水,取名 “甲秀楼 ”。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 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 “科甲竞秀 ”,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着名人物,如明末以 “诗书画三绝 “闻名于世的杨世友,被江南文士誉为 天末才子 的谢三秀,《康熙字 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 (渔璜 ),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 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 家谢六逸,着名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 (院土 )乐森寻,着名土壤 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熊毅, 着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 还有清代的两个状元, 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 所以甲秀楼是 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 甲秀楼的石牌坊, 上面题词是 “城南胜迹 ”,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 牌坊前后有 8 个石狮子, 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 而是从高 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 ;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 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 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 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 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 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 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河边有沙洲,绿 草茵茵,名为芳杜洲。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点连成一气,造成 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 的美景。在全国的风景桥中, 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 “六桥烟雨 ”,扬州瘦西湖的五亭 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 丽。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 两岸翠柳烟笼。 它原先有九个桥 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 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 的 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 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 中,恍恍漾漾,给人以 “镜中景,水中楼 ”的朦胧感觉。清晨和傍晚, 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更把这 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的诗 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 20 米,四个角 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 12 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 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 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 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 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着名, 洋洋洒洒 174 个字,凝结了 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 层更上,眼界开拓。 ”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 560 多年的明代建筑 翠微园 。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 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 松林晚 映千峰雨 渔人收网舟初集 。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 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 耸立在台阶上的殿, 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 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 了 4 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 永历己未 孟秋月吉旦 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 也就是公元 1655 年永历王 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 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 十八先生墓 和几个小皇子的 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 可供游客自由选购。 在 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 龙门书院 。龙门 二字寄托了 一个良好的愿望, 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 高中 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 澹花空翠 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 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 半边山楼,半 边水楼 ,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

文档评论(0)

dajiefude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