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渔歌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3).doc

小学语文_渔歌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 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 2、初步了解词的形式特点。 3、感受词的画面美,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由词导入,初识《渔歌子》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著名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词,又称长短句,是一种诗的别体,最初也称为“曲”或者“曲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称作“词牌名”。例如:“如梦令”“忆江南”“西江月”。 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题目质疑—“渔歌子”是什么意思? 二、反复吟诵,读出词的味道 1、读准字音。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了解“箬笠”“蓑衣”等的用途。 2、读出节奏。词句本身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师泛读。 过渡: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快速浏览,看看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那些景物? 4、找出词中描绘的景物。 总结:这首词只有27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九种景物,诗词的语言就是这样凝练。但也正是由于凝练,作者没有为我们详细描述景物的颜色、姿态等。 5、生描述画面。(师生共同绘制黑板上的板书) 6、欣赏画面。师描述。 7、配乐师生共同诵读 三、探寻作者,体会词人垂钓深情 1、理解“不须归” 过渡:一词一画面,一词一情怀。读懂了词中画,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 张志和,唐朝诗人、画家、书法家。他从小便才华过人, 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自称“烟波钓徒”。 过渡:张志和整整12年,迟迟不归,哥哥张松龄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于是,也作了一首同题目的渔歌子劝弟弟回家。 渔歌子·和(hè)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lè)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2、师生和词: 生:兄长啊,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贤弟啊,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生:兄长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3、为何不归? 浏览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走进张志和的内心世界。 4、根据史料记载,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那你觉得张志和钓的是什么?【是美景、是悠闲自得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总结: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我们你才能真正触摸到诗词的灵魂。 5、配乐读词。 四、推荐阅读 课后收集并阅读张志和的另外四首《渔歌子》。 《渔歌子》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渔歌子》效果分析 在新的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凭借着学习的感受和悟道,教学出了一节节生动活泼的课例。其中于老师的《渔歌子》,就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代表。她不仅上出了个人的特点,同时也将学生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发挥到极致。 于老师的这节课里有很多值得提倡的亮点,尤其在于讲述词的含义的环节上: 师:有人说这首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啊!(出示本课插图)请同学们在词中找出与图画相同的景物,圈画出来。 生:“西塞山”等等。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吗? 生:学生根据释义或是感悟说出所知词语的含义,并加以修饰。师在一旁配合指导。 师:(图片欣赏)学生通过感官再次感受词的含义。 生:通过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 体验教学重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诗词意思讲述的过程中,于老师一改“老师讲,学生记”的俗套,悉心安排好教学的步骤,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去理解词的大意,顾及到了班级学生的差异,更注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个体不同。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转换角色、合作交流的氛围里,习得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的。于老师还充分使用了“下切式体验教学法”,在课中,她充分使用电脑等,通过大屏幕展现诗词和图画,通过音乐伴读,通过朗读感染,创设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转变。 另外,于老师在安排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教学环节中,也有与众不同之处: 师: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愿意回去吗?你能从词中的哪个词语看出? 生:“不须还”。 师:此时,诗人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自行朗读诗词,体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