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 、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型 】:讲授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名扬天下,我们比较熟悉的
是夏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西湖。那么冬日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呢?今
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去领略一下西湖冬季美丽的雪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张岱的
《湖心亭看雪》 。
(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知作者,解题
1、走近作者: (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注解①,简要了解作者。
2 、解题
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 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 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把握课文
1. 听范读,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师范读全文,生注音并初读课文)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教师提示:重点字词释义与一词多义分辨
是 是日,更定矣(这) 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 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有) 是日,更定矣(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上下一白(白色)
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 不复出焉(从这里)
3 、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词语。
②写景的句子
四、品读赏析
1.作者形象: “痴”。哪里能看出“痴”?
不寻常的环境:天寒地冻 万籁俱寂(“大”、“三”、“绝”)
不寻常的时间: “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 “独往湖心亭看雪”
2. 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他到底
要赏什么呢?
清高、孤单、 不同常人。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
情雅趣。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 “独”字不仅写出了数量,更写出了张岱与众不同
的心态与情趣,反映了作者的孤单清高的性格。
4. 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景物的特点及描写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只用点线组合 , 高度抽象
白描是写作中一种描写的方法, 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以质朴的文字,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
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描写时不施浓墨重彩, 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 只抓住描
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②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
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③写景的角度: 实写与虚写交融。 (虚写舟、 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
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④赏析量词:
“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 “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 “一芥”让人耳
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 ,量词一个小似一个,
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是否多余?可以去掉吗?
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
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
合美,如果去掉, “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孤立
起来。)
5.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6. 遇客后“强饮三大白” ,为何?
(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7. 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
(都是客居他乡 , 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8. 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
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
五、拓展延伸:
(一)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
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