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综合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综合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综合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 “道”和 “德 ”最早是分开来讲的。 “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巴新生先生认为 “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 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 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 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 “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 “德 ”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 “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而 “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可见,“德”观念同 “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 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 “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 “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 ”“ 向外 ”,以 “观察 ”或“体会 ”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 ”,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 “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 “德”之行首先乃是有 “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 ,注意 “ 向内 ”求索,反观自己的 “ 行” 是否是出自 “内心”对 “天”或“天命 ”的洞察。相比起 “道”观念,“德 ”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 在演变过程中, “德”观念逐渐成为 “道”观念的体现。如《国语 ·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 “无德而功烈 ”,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 “德”。 西周时期 “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 “以德配天 ”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 可是到春秋后期, 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 “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 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 “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 “德 ”逐渐成了 “道”的体现。于是, “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 德 ”则是 “ 道 ”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 ”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 “分享 ”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 “ 月映万川 ”,即 “一切水月映一月,一月摄一切水月 ”。“道”成为统一的、普遍的,而 “德”是个别的、分殊的。 最早将 “道”和“德”连用,见于《易传》及《荀子》。《周易 ·系辞》中也是道、德分言,惟《说卦》云: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在这里“阴阳 ”、“刚柔 ”虽然是连着用的但表达的是两个词意, 所以 “道德”在这里也应是两词并举。 《荀子》中: “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这里道德连用,可能本指道与德, 连用成为一词。汉代以后道德成为常用的名词。 (摘编自薛江谋《中国传统伦理视域 下的“道”“德”关系探源》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 “道”和“德”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同。 B.从原始语义上看, “德”观念和“道”观念都是普遍的观念,这决定了它们最终走向抽象的范畴。 C.从字义上考察, “道”注意“向外”求索行为是否践行天命, “德”则把目光引向人自身,比“道”更具体。 D.春秋后期,“以德配天”的情形发生了改变,“德”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与“道”的关系更近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 进行比较、辨析。B 项,“道”和“德” 原始语义中的普遍性 “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不是 决定因素。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德”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巴新生先生将“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德”的内涵有所不同。 B.文中引用范文子的话“天道无亲,唯德是授”,是为了证明 “德”观念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道”观念的体现。 C.在作者看来, “德”与“道”的关系就是所谓“月映万川”,这里“月”相当于“德”,“万川”相当于“道”。 D.“道”“德”在《易传》及《荀子》中连用,此时还应该是两个词,汉代以后才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 项根据原文, “月映万川 ”中“月 ”相当于 “道 ”,万川之中的 “水月 ”相当于“德”。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72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