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摘要:儿童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据统计,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共有25篇文章,其中提到儿童形象共有16篇,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些儿童形象可以分成:未受污染的少年,已经沦落的看客,无意识的杀人者和可怜无助的病态者。他们的命运或惨死,或不明。通过这些儿童形象,体现了”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同时,鲁迅也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 关键词:儿童;希望;绝望 在鲁迅小说的世界中,学者常常研究作品中的农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儿童形象却被很多人忽视。“儿童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1]小说中大量的儿童形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如:《故乡》中的闰土,《社戏》中的阿发,《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儿童视角实质上是成人自己观察和反映的视角的隐喻和载体。在这众多的儿童形象中,我们看到了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唤,也看到了他在希望和绝望中的挣扎。 一、未受污染的少年 在鲁迅小说中,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活泼可爱,天真烂漫,既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也没有受到环境的污染。“这些孩子是那样纯净,与世界无欲求,无争竞,他们对此世界是那样充满欢喜,他们最能把握周围环境的颜色、形体、光和影、声音和寂静,最完美地捕捉住诗。”[2]《故乡》中宏儿和水生美好的友情,《社戏》里阿发和双喜充满孩子气的活泼开朗,这样纯真美好的画面只有在孩子们的眼里才能看见。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1)短短的几句话,一个活泼机灵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这少年就是闰土,他会捕鸟,知道很有新鲜事,浑身充满着少年气。《社戏》中的小孩子们善良,他们因我没有船而不能去看戏发出同情之感,后来又想出办法让我看戏。阿发更是贡献出自家的罗汉豆,“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2)体现出孩子们的大方淳朴。 此外,还有《肥皂》中天真烂漫的招儿,《兔和猫》中一起看兔子的孩子们,《孔乙己》中围着孔乙己要茴香豆吃的孩子们,他们都是用自己那纯净的眼神去洞察身边的一切,他们“有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3]他们纯洁的心灵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希望的世界。 二、已经沦落的看客 在鲁迅小说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活的无意义,无价值。看客的心理正是因为无聊才去找寻心理安慰——取笑别人,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当孔乙己问我茴香豆的写法时,我的好不热心,让他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说明了看客的行为给予被看者冷暴力的威力极大。 “胖孩子”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秃头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胖孩子也跟着去研究。说明了看客的心理——随大众,他们无意识的跟着人群,丝毫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何意义。文章的场景发生在一个酷热的盛夏,燥热和沉闷充斥在整个空气中,也给我们以心里上的压抑,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死气沉沉的昏暗时代。 三、无意识的杀人者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群孩子,他们不是直接的杀人者,而是间接实行了这个行为。《孤独者》中的大良和二良,魏连殳一直把他们看做是天真的孩子,但是当他落魄时,他们瞧不起他,“连我的东西也不要吃了”(3),当他成为“魏大人”时,他们总是低声下气的,在这里孩子成了缩小的成人,他们显然是受到成人世界的污染。“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着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4)一个“杀”字触目惊心,吃人的社会就这样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 《狂人日记》中,一伙小孩子也在议论我,眼色和赵贵翁一样,说明他们也在“吃人”,文章结尾处作者发出呐喊,挣扎在绝望的边缘下,“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5) 四、可怜无助的虚弱者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些孩子的死亡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他们死毫无价值,没人理会,我们读此会感叹生命如此之脆弱。《明天》中的宝儿,“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6)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在庸医的治疗下,呼吸从平稳变为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从呜咽变成号啕。“呜咽”是希望,“嚎啕”是绝望,在希望和绝望中挣扎,是怎样的痛苦和无奈?《药》中的人血馒头成了治疗痨病的药。“烈士被庸众所疏远和虐待,成为孤独者。但这孤独者只能从拯救庸众甚至为他们的牺牲中,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而他得到的回报,又只能是被他想拯救的那些人们关进监狱,剥夺权利,殴打甚至杀戮。”[4]而夏瑜的死,對于他们而言,是毫无意义的。《祝福》中的宝儿,随着他被狼吃,祥林嫂的支撑也垮了,她变成了疯子,对周围人不断的唠叨:“我真傻,真的”(7)明天会有希望吗?通过这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