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 录
摘 要…………………………………………………………………………………………(1)
关 键 词…………………………………………………………………………………………(1)
一、他:缺席的者…………………………………………………………………………………(2)
(一)《比卦》初六辞……………………………………………………………………………(6)
(二)《大过》九四辞……………………………………………………………………………(7)
(三)《中学》初九辞……………………………………………………………………………(7)
二、你:在场的者…………………………………………………………………………………(9)
三、我:内在的者………………………………………………………………………………(12)
注 释……………… ……………………………………………………………………(16)
参 考 文 献……………………………………………………………………………………(17)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摘 要] 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
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
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
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
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
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
在的他者”。
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人称代词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
Oh, forget He and forget She / I take to you, you take to me /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我和你的商籁——读马丁·布伯哲学有感》①,……
一、他:缺席的他者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最明显地反映在第三人称“他”的用法上:我们用“他”来指称那个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谈到“他”时,我们心中常常是充满着疑惑、猜忌、甚至敌意的。跟对话中出场的“我”和“你”不同,“他”总是不在场的,我称之为“缺席的他者”。
……
㈠《比卦》初六爻辞:
“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指出:“(《说文》“它”)重文作‘蛇’”。
……
㈡《大过》九四爻辞:
“栋隆,吉;有它,吝。”
……
㈢《中孚》初九爻辞:
“有它,不燕。”字面的意思就是:有蛇,不安。
……
二、你:在场的他者
这种他者意识决定了古代汉语全套人称代词的语言游戏规则,以至第二人称“你”也蜕变成了一种“他”,区别仅仅在于:“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
……
三、我:内在的他者
这种他者意识不仅决定了“你”的、而且同样决定了“我”的语言游戏规则。
……
这里有三点是特别值得留意的:
1.“有我则必及人”,这就是我们在上面说过的,对自我的意识是与对他者的意识不可分割的。
2.取“施与”“施舍”之义,这就是说,这时一个人就必须舍弃那个纯粹本真的自我,亦即“施身” eq \o\ac(○,13)。
注释:
① 此诗作于1997年。“商籁”取其双关:既是“商籁体”(Sonnet)亦即十四行诗之意,也是对马丁·布伯的哲学思想的一种理解——“我”和“你”本来是可以“商量”、对话、沟通的(“商”),这是人的本真的、如“天籁”一般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存在状态(“籁”)。
②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犹太教哈西德派神学家,代表作《我和你》(1923)开创“对话”哲学,主张“人神对话”。本文对他的“对话”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主张非神学化的人际对话,这就是胡塞尔以及存在主义倡导的“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的对话主张。
③ “佗”本义是“负荷”的意思,即“驮”的古字。《说文》:“佗,负何(荷)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佗,俗作驼、作驮。”
④ 此“亡”即“无”之意,“亡它”即是“无它”。
⑤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成都:巴蜀书社,1995.p274-275.
⑥ 《说文解字》:“蜀,葵中虫也”;“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⑦ 《诗经·郑风·褰裳》。
⑧ 《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