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沪剧缀起传统与时代之链
沪剧是伴随上海都市化进程而生长、成熟、繁荣起来的唯一的本地剧种。上海开埠前,它只是一种乡村田头的山歌;上海开埠后,沪剧开始了一段海纳百川、中西融合的辉煌历程,从创始到成熟,最终成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一
早期的沪剧,由于没有许多的积淀,也就没有太多的负担,于是非常乐于、勇于和善于借鉴和采用其他剧种的演出手法。上海的开埠、移民和各地方剧种的进入,使沪剧获得了吸收营养、壮大自身的最好机会――比如大量演出苏滩的剧目,比如大量借用江浙等地的民谣,一举成为吸收江南民
间曲调并加以改造最多的剧种。从上世纪 20 年代后期始,
沪剧大量改编中外名作,如《家》 、《雷雨》、《日出》、《秋海棠》、《为奴隶的母亲》 、《石榴裙下》、《蝴蝶夫人》、《茶花女》、《断线风筝》等,在提升剧种文化品位的同时,也起到了文
化普及的效用。 其中有的改编十分成功, 如《魂断蓝桥》、《少奶奶的扇子》、《铁汉娇娃》等,可谓真正做到了中外名著的
地域化和时尚化。沪剧又成功地采用了西方话剧形式表演,特别是在 30 年代后采用了大台布景和分幕分场演出,开创
性地推出中西融合的“西装旗袍戏” ,打造出一种属于上海的都市歌剧。
早期的沪剧,由于诞生于沪郊田间,能具体生动地表现农村生活百态,具有质朴、亲和、自然的特征。其中,对反映清末民初农村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戏,是早期沪剧最有神采的地方。从上世纪 20 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市区的沪剧大量且迅速地反映城市生活,产生大量佳作,如《杨乃武
与小白菜》、《陆根荣与黄慧如》 、《恨海难填》、《叛逆的女性》 、《女单帮》、《妓女泪》、《镀金少爷》、《碧落黄泉》等,生动而及时地再现了近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及喜怒哀乐,可谓真
正做到了现实生活的艺术化。 新中国成立后, 沪剧贴近生活、讴歌时代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率先排演了根据赵树理小
说《登记》改编的现代剧《罗汉钱》 。此后无论在现代戏还是新编历史剧中, 沪剧都走在了先行之列, 如《白毛女》、《黄浦怒潮》、《母亲》、《鸡毛飞上天》 、《星星之火》、《甲午海战》、《红灯记》、《芦荡火种》、《第二次握手》 、《小巷之花》、《昨夜情》等,创作演出都很成功。沪剧的唱腔也长于叙事,灵
活而又清新,同样非常利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沪剧的语言总是那么朴实大方,沪剧的曲调总能与情节紧密结合,将上海话的细腻、软熟、婉转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因此,上海大街小巷到处传诵著名沪剧唱段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海派文化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里,沪剧白手起
家、 握机遇, 了突 猛 的壮大和 展。从其思想、 和市 的成功看,沪 成功地把握了上海都市社会思想活 、社会前 、商 达的特点和潮流, 了与上海
展的基本同步。到上世 40 年代,沪 达到成熟的 峰,能 通 演中 名著、反映社会 ,特 是通 一幕幕曲折情 、悲 离合的故事,将人 世 特 是下 群体的思想情感充分地展 出来, 独特的美感与 明的批判 主 精神。
二
沪 不但演 大,流派 呈,而且 承有序、常
葆活力青春。沪 的第一代演 直到上世 40 年代仍在舞
台演唱,而在上世 40 年代成名的演 在建国后、改革开放后 在挑梁,几代人都留下了众多 典 目和精彩唱段,
并在民 广 流 。笔者手中一份 1951 年 5 月 20 日出版的
《沪 周刊》(第 263 期), 条新 是“沪 学 委 会
行成立大会,一千多位沪 工作者投入??学 ” 。大量人才从事沪 , 示着地域文化、海派文化的 旺 达,意味着 的提高、 众的需要、市 的繁荣。
沪 使上海有了代表自己独特形象的 种。与其他外来的 种不同,沪 作出了大量特色 明、功效卓著的 新,表 了上海 座城市各方面的特点及精气神,参与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构建。在翻天覆地的上海社会大 迁中,沪
找准了定位,吸收了养料,迅速成长为一个重当代轻古代、重兼容不封闭、重创新勇放弃、重民俗轻高雅、重民间轻贵族、重方言轻规范、重借鉴轻固守、重融和不自闭、重经济轻繁琐、重现实少修饰的剧种。这是符合上海城市与上海市民特性的。上世纪初曾有文化先驱者批判旧剧,主张“旧戏改良”、“新戏创造” ,后来他们应该地高兴看到,沪剧不但成功实现了他们的理想,而且跨过了中西文化的鸿沟,向现代都市文化大步迈进,其中蕴含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为上海都市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样本。因此,沪剧折射着上海都市化的进程,伴随着海派文化从成形走向成熟。沪剧是属于上海文化、也是属于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这笔财富中可以看到上海人见多识广的视野,拿来主义的智慧。沪剧将各种有用的多元的文化艺术基因,灌注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弘扬里,包括人生理想,幸福追求,成为大都市人群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滋养。
三
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