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揭开“秦隶”面纱的开山之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一部揭开“秦隶”面纱的开山之作 摘要:李甫运先生《秦隶》一书将评史、文字、书法三者有机统一,从多维视角阐释了秦隶的艺术特质和历史地位,是一部集学术考究、艺术审美、关照现实于一体的典范之作。是书的学术价值尤其值得重视,著者对秦隶的演变源流和历史定位提出了有别流俗的观点,指出秦隶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已成为举国上下的日常用字,秦始皇“书同文”不是指小篆,而是指秦隶,这在文字学史的研究中,将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关键词:《秦隶》;源流;书法;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22 李甫运先生的《秦隶》一书于20XX年11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大8开本,厚重大气,装帧精美,这是先生十余年来研究秦隶、创作秦隶的呕心之作,也必将是一部嘉惠学林的学术大著!是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展示秦隶风采、漫论秦史新见、探究秦隶源流。其中第一二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合观,因为漫论秦史的文字就是以秦隶书法为载体展现给读者的,第三部分以两个专章“秦隶小史”和“秦隶源流略述”于书后。三部分各具特色,每一部分在其所属领域内的学术价值均不可小觑;三部分互为整体,理清秦隶的演变源流,必先对秦史作一梳理,而秦史中体现出来的有关秦人和秦国的历史信息,对准确把握秦隶的特点和精神风貌又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先生的学生,一个同他一样钟情于书法的人,拜读先生的大著后,欣喜之情不能自已,写出以下文字,管窥全豹,权当是读罢先生《秦隶》一书的后感。 (一) “漫论秦史新见”部分,先生以《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为经,沥青秦史发展脉络,对秦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又佐以《尚书》《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和《史记》中相关篇目做了横向的说明和比较,经纬交叉,点、线、面有机统一,互相印证。这种横向的延展,犹如历史年轮的一个清晰生动的横截面,让我们在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之时,形成的认识更加客观。这种叙述体例的安排,也给全书平添了一种顿挫回旋之美。如叙至秦穆公三十六年,穆公大败晋人,报崤山之仇后,在军中发表公开演说,演说具体内容在《史记·秦本纪》中只有“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令后世以记余过”等字眼,语焉不详,穆公其人虚怀纳谏、知错即改的品德未得到充分体现。而穆公演讲的内容就在《尚书·秦誓》中,先生将其230余字分七幅书法录之,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秦穆公“人之有技,若己有之”的大度与从容,得到具体的说明。再如,论及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法治状况如何,先生引用《吕氏春秋》中一个很鲜活生动的例子做了说明:“墨者有钜子腹朜,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因为他年长且无他子,故“令吏弗诛”,而腹朜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对答惠王,并不领情,卒杀其子。腹朜的思维和行事原则虽然受墨家思想的支配,但“居秦”二字则给我们明确地透露出一个消息,商鞅变法的影响已在秦国潜移默化地生发滋蔓开来,无论贵贱贤愚,法律面前任何人没有特权。这也和《史记》中“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的记载相互印证,合之无间。先生在爬梳商鞅变法这条“线”时,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这个“点”,生动具体地说明了问题,以点带线,颇具匠心效果! 先生在“秦史新见”这四字前,冠以“漫论”二字,除是著者的自谦,我想,更是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不故作深奥,不为考究而考究,为当世社会改革和发展寻找一二启迪,是先生的根本着眼点所在。这和当下众多学术论著在价值取向上是迥异其趣的。以此为宗旨,先生在论述时左右逢源,又博观约取。叙述秦史之变,探寻兴替之缘,除正史材料以外,又有民谚和历代文人诗歌,在形式上可谓“漫论”。然读了是书,你会发现先生的态度是异常谨严的,全书的思想精神是异常凝练而颖透的。举书中正史部分而言,评述秦史的材料,皆以关乎秦国兴亡的关键人物和核心事件为标准,并以时间为线索,处处都在关喉。这样,先生用最经济的文字沥青了秦史发展脉络,毫无累赘之感,也将秦在治乱兴亡中给后人的历史启迪揭示出来。从他的论述中,我总结为以下三点:(一)立足实际,创新进取;(二)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三)知错即改,兼容并蓄。先生之所以重新读史、评史,其终极目的又是着眼于当前社会现实的,我想,这是这项工作的最大价值所在。先生立足之高远,用心之良苦,岂不激励我辈!兹举一二例言之。 比如《史记》记载秦穆公卒后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当时社会上的君子即言“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先生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说:“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则国强,丧失人才则国必弱,千古一理。”简简单单几句话,可谓辞微旨远,先生之用心,不言而喻。再如,先生总结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是:“行义不顾毁誉、不害公,禁私门请托和游说求官,以保证干部队伍的可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