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的交流分析理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长对儿童一一我压,你屈从一一我行你不行 一方像“严父”,采用“严厉的家长行为”;而另一方像“听话、守规矩的小孩”,采用“顺 从的儿童行为”。用“家长对儿童”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用“我压,你屈从”的 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有的领导是这样对部下说的: “喂,小李,我明天要开会,今天晚 上我要坐夜班火车回去,你必须在晚饭后给我买到回去的火车票。知道吗,晚上的。”这种 对待部下的行为就是“家长对儿童”的方式。 儿童对家长一一我闹,你迁就一一我不行你行 一方像“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小孩”,采用“反叛的儿童行为”;而另一方像“慈母”,采 用“宽容的家长行为”。用“儿童对家长”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用“我闹,你迁 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有的企业单位要实施某一措施,有部门觉得方案不合他们的 意,就来强词夺理,甚至无理取闹,而管理软弱的上级主管就收起方案,保持原状。 家长对家长一一我压,我也压一一你行我更行 双方都想当对方的“家长”,“我压,我也压”。比如,有的单位觉得合作方提供的产品不 符合标准就对对方说: “你得给我改过来,不改过来,我到法院告你们。”对方也气不知打 那处来,说道:“这是符合标准的,改什么。你不要?没有人会再会给你做了。”这种对话 方式就是“家长对家长”的方式。 儿童对儿童 你闹我也闹 你不行我更不行 “你闹我也闹”,而这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比如,两个游客同时看中了游船上一个座位, 抢先一步的游客把手提包放在座位上便出去照像去了, 另一位游客看他一走就把那位游客的 手提包拎到茶几上,自己坐在座位上。那位拍照回来的游客看到座位被别人坐了去也不客气, 边说“我的手提包就代表我,这个座位是我的。”边用手推坐在那里的游客。坐着的游客也 不干,说:“我来的时候就是没有人坐的,为什么你来了我就得让给你?” ”这两位游客 的言行就是“儿童对儿童”的方式。 成人对成人——你讲理我也讲理——我行你也行 双方都是“名副其实的成人”,都采用“平等待人、通情达理的成人行为”,通过沟通和商 讨来解决问题。只有用这种“成人对成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真的是“讲理”的。 但是,当我们在交往中,可能会遇到两种困难。 一种困难是:并非所有的交往对象都是善于用 “成人对成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与他们 进行沟通和商讨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 另一种困难是:某些人根本就不想用“成人对成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只想用“家长 对儿童”或“儿童对家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性格,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中, 在一定条件下会不自觉地表现 出来,从而影响人际沟通的效果。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当一个 人能够辨别自己的“父母”和“儿童”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在运用自己的“成人”了。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