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教学,希望对您有帮助!
彝族的风俗习惯
本文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简介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人口4,446,l00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此为1997年云南省民族人口统计数字)。云南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继彝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现于我国史籍,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着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有近百种。 小凉山彝族还有父子连名制,至今许多人还能背诵数十代父子连名的谱系。葬礼也多种多样,内地彝族实行土葬,小凉山实行火葬。 彝族历史 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地区生息繁衍。后来羌人南下,与当地的土着部落不断融合。羌人南下主要从甘肃、宁夏、青海等一带南下,到岷山以东至金沙江畔一带。14--17世纪,由于屯兵,大批汉人进入彝族聚集区,其中还有商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夷”、“缥”;唐、宋时期的“乌蛮”;元、明时期的“罗罗”、“保罗”等,都是当时对西南彝族先民的称呼。到16世纪下半叶,云南全省汉族已经占多数,原来的彝族聚集区逐渐变为彝汉共居区。 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区的居民就泛称为“夷”。其自称为诺苏泼、纳苏、尼苏等。意思都是“黑族”,因为彝族崇尚黑色。 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定亲及娶亲 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 解放后,聘礼从简。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 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朝着迎亲者拨去。迎亲者无法逃脱,被水浇成落汤鸡,只有拼命奔跑,跑进新娘家,才能不挨泼。因此,聪明的娶亲者早有准备,如果探听好姑娘家有后门或者村寨里有另一条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泼水者不注意时钻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点三柱香,烧三份钱纸,磕三个头,这样就不挨泼水。但大多数娶亲者不容易办到这一点,都要被泼水。冷天挨泼,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场,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给迎亲者换掉。一般是泼清水,个别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粪水泼,如大小凉山。《西昌县志》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粪和水遍泼之”的记载。据说水要泼得风姑娘到丈夫家,才不会去老远的地方背水,天也不会早,有吃有穿等。 抢婚 据历史上的记载,过去四川的大小凉山和云南的部分地区,都有抢婚习俗。“抢婚”,按彝族人的说法:“这是老代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说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男女的婚姻,虽由父母包办,并经过媒人说媒成亲,但他们娶妻时,男家在头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亲外,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