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有人说,道家思想是出世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包括佛教思想也是出世的!我不这么
看,我认为道家与佛教出世的思想只是相比于儒家相对多了一些而已,可是说是以出世
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而儒家是以入世的思想以及规则来教育世人做入世的事情,入世
因素多了一些而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有人利用道家思想创立了宗教,而历代统
治者却把儒家作为第一思想的道理,因为宗教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统治者是以
入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不能说是完全的出世或入世,只是多少而已!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
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
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
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
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
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
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
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
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
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
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
应该承认,以上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
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
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
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
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
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
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
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
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着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
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
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
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
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 73 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
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
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了,孔子所
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的掌管与操作,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
想的“家”,就必须通过以“仁”释“礼”的方式,而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
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
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 所谓“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论
语·阳货》)即表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礼乐的复兴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
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形式而已,它本身就标志着人与非人的界限。从政治的意义上讲,只
有遵循礼乐本身所规范的行为法则和等级制度,才能使人与人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一种
行而有等、爱而有差的和谐而有度的社会秩序,即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