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越与豁免:文学对于现实的伦理溢出.docxVIP

僭越与豁免:文学对于现实的伦理溢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僭越与豁免:文学对于现实的伦理溢出 张清华 写作伦理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更不是一个文学之外“强加于文学”的问题,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和内部问题。实际上是写作的事理、写作的伦理、写作的机理的集合性,它和我们的写作关注什么问题,怎么想、怎么表达、怎么去把握分寸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关于文学如何进入、如何展开其描写,它都是先决条件。 人们经常说,文学要表现真善美,要引人向善、向上,这些话都没错。但文学不同于现实的实录,它所理解的真善美与现实社会伦理中的真善美,并不完全是一个东西,这是很多人所误解的。他们用现实中的、或政治化的某些概念来要求文学,常常是造成对文学的挤压甚至伤害的一个原因。不止是伤害文学,而且会伤害到具体的人,伤害到现实本身,有时还很严重。像姚文元评《海瑞罢官》,就不止伤害到吴晗,还伤害到了社会主义文学,严重地伤害到了社会主义的文化,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评《水浒》,批宋江运动”,虽然伤害不到六百多年前的施耐庵,但却同样伤害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在诗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是美的,但在现实中这样说便是撒谎;“抽刀断水水更流”作为诗歌的表达是真实的,但在现实中有人这样做,便几近为精神不正常;“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诗歌中是高贵的冲动,但在现实中便成了即可远离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文学有自己的价值,叙述有自身的规律,它的伦理尺度与现实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对此必须要有清晰的分界,否则我们的写作和谈论就会变得盲目和失去分寸。一个好的写作者必须清楚,写作伦理是对于现实伦理的一种“溢出”或“逸出”的关系,甚至是颠覆和反转的关系,这不是属于“知识范畴”的东西,而是文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它必须要内化为写作的视点、立场和态度。 一、写作者的伦理旨归与主体拷问 有一幅图片应该妇孺皆知:1994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拍摄者为南非籍的一位记者——凯文·卡特,他的作品叫作《饥饿的苏丹》。这帧照片中有两个主要角色,一个是瘦弱的黑人女童,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小女孩,她已饿得奄奄一息,是在前往救济站的路上爬行着,大约只剩下了最后的一口气。她硕大的头颅和孱弱的身体也不匹配,这是严重的营养不良所致,她看来已无法支撑自己走到救济点。另一个角色,是在她身后蹲守的一只庞大的秃鹫——它和这个孩子的身体几乎同样大小,因为距离远一点,它显得略小,但实际上它的体态是相当大的。秃鹫属于非洲的一种猛禽,是食腐类动物,为什么它会“等候”在女孩的不远处呢?因为它不吃活食,如果是一只豹子或其他的掠食动物,会迅速地扑上去把女孩撕碎,但现在它却是在单等着女孩咽气。一旦她倒地而死,秃鹫就会立刻扑上去啄食她的身体。 这幅照片在视觉上带给了全世界以巨大的震撼。它本身也是一个强烈的伦理主题,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在奢侈浪费,而非洲的儿童却因为饥饿而丧命。这张照片摄于1993年,在《纽约时报》刊登后,被其他媒体广泛转载,很快传遍了世界。凯文·卡特因此而获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从网上照片可以查到,这位凯文·卡特作品很多,风格属残酷的写实,人则长了一副开朗和简单的样子。 照片显然激发了难以估量的道德力量,它为全世界有良知的人赈济非洲灾民提供了一个理由,一种强烈的伦理压力。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在这幅照片当中,还隐含了另一个巨大的伦理问题,那就是——谁是第三个角色?在画面之外,必定还有一个举着相机,对准这一残酷时刻的人,在用他冷酷的心,用他作为记者无限追求真实的意志,在对准这个处于悲惨命运中的孩子。人们忽然意识到,这一时刻记者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放下相机,放下自己的职业使命,先去救助這个濒于危险的生命,让她免于遭受饥饿和死亡威胁;但那样的话就可能没有这张照片,作为职业摄影家的凯文·卡特,就将牺牲他的拍摄机会,全世界的人也不会看到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那么,赈济非洲的义举,也将缺少了一个关键性的动力。两相比较,或许凯文·卡特应该坚持做完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情;然而作为基督徒,那一刻他身体力行的善行义举将是第一位的,如果救助孩子而牺牲其他,则意味着他忠实地践行了仁爱的教义,也实现了对自己的人性救赎。然而他却选择了用冰冷的镜头,对准了这一残酷时刻。 所以,这艺术伦理的复杂性立刻就显示出来了:有一个人在阴暗的角落里,伺机观察着他人的苦难,对于那一时刻的惨剧无动于衷,他只是在试图获取自己的成功、荣誉和奖赏。那么这一角色在本质上,与那只秃鹫又有什么区别呢? 后来我们还知道,从那时起还有了“直播战争”。自1991年美国和多国部队发起“沙漠风暴”空袭伊拉克起,世界进入了直播战争的时代。在媒体的实时播放中,人们看到伊拉克的几十万军队顷刻解体,多国部队的飞机在施行空中打击的时候,简直如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