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足清墓牌楼建筑浅析
牌楼起源于春秋的衡门,后逐渐演变成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最后形成牌坊和牌楼。大足清墓牌楼也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足分布较为广泛,形制复杂,结构多样,呈现了清代的民风民俗及政治文化等,体现出了大足雕刻艺术的传承。
一、牌坊和牌楼建筑的起源及演变
牌坊与牌楼的形制起源很早。在《诗经·陈风·衡门》中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牌坊最晚应于春秋时期已初露雏形,迄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指出:“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所以,牌坊、牌楼应与古之衡门、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有关。在《汉书·韦玄成传》中也记载:“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所谓衡门,即左右两边立柱,上有一根或两根横梁,立柱之内再按门扇。甲骨文的“门”字,便由此得来。古“横”通“衡”,故称“衡门”。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在“衡门”的柱侧安装可开合的门扇,这样就形成了“里坊门”。后来在里坊门的基础上演变成了“乌头门”,宋《册府元龟》记载:“柱端按瓦筒,墨染,号乌头染”,故得名。乌头门比里坊门雕刻更为精美,装饰更华丽,气势更为宏大。宋《营造法式》中记载:“造乌头门之制,高八尺至二丈,广与高方……”。《唐六典》记载:“六品以上仍用乌头大门”。在《宋史·舆服志》中也记载:“六品以上许作乌头门”。由此可以看出,乌头门成为上层阶级的代名词,与贫者之居的“衡门”可大不一样了,具有“旌表”之意,彰显达官贵人的地位作用。到宋以后,“乌头门”逐渐被“棂星门”所取代。乌头门与棂星门结构,形状相似,而用途有别。前者有旌表之意,多用于权贵住所;后者意在尊崇,常见于坛庙、衙署、宫苑等地。元明以后,棂星门之称仍有,乌头门之制渐佚自宋以来,棂星门不再有防卫的作用而只是起一个标识的作用。因此棂星门上的门扇可装可不装。棂星门除去门扇后仅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形成了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的“冲天式牌坊”。后来在坊门柱子的顶上加盖楼顶,并在檐下修筑斗拱、梁坊,施以图案等。这种使无顶的坊门变成了有华美楼顶、柱子又不出楼顶的牌坊称为“牌楼”。
由于牌坊、牌楼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根据牌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街市类、纪念地类、会馆类、儒学类、佛教类、祠庙类、陵墓类、苑囿类、关隘类等。[1]本文着重介绍陵墓类的牌楼。
陵墓类牌楼位于墓冢之前,常为石坊,其造型古朴凝重,可增添墓地庄严肃穆的气氛,并具有颂德的作用。其大小规模都是以间数、柱数和屋顶的多少即楼数为主要标志,最简单的是两柱一间的牌楼,四柱三间的牌楼最为常见,六柱五间的牌楼可以称大型牌楼,牌楼的顶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甚至九楼的区别。
二、大足清墓牌楼建筑概况
大足的清墓有300余座,分布于全区24个乡镇。现在能看清墓葬纪年的墓有91处,时间大多在乾隆、嘉慶、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大足最早纪年的清墓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莫家寨姚氏清墓,最晚的清墓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毛福臻清墓。其中道光年间的清墓最多。清墓的墓室多为石室,在其上堆砌泥土形成墓冢,凸出地面成丘形,一般高约2米,大部分的墓冢有条石围砌。大足清墓的类型有墓碑式清墓、牌楼式清墓、墓塔式清墓、砖墓、瓦墓。其中最主要的是牌楼式清墓,全区共有200余座,风化极为严重。
现存的大足清墓牌楼大小不一,其高度在2至6米,宽度在2至14米之间,厚度约0.5米。牌楼绝大部分与墓冢紧密连在一起,只有个别的牌楼与墓冢分离约2米。当地人也称其为牌坊,实际上仍是牌楼的构造。
大足清墓牌楼的大小跟家族是否旺盛极为相关。家族旺盛的清墓牌楼大器,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大足清墓牌楼有十一柱十间七楼、九柱八间九楼、八柱七间七楼、八柱七間五楼、八柱七间三楼、七柱六间五楼、七柱六间三楼、六柱五间五楼、六柱六间三楼、五柱四间五楼、四柱三间五楼、四柱三间三楼等。普通的清墓牌楼,其结构较为简单,牌楼为三柱两间三楼、三柱两间一楼、两柱一间一楼等。
大足清墓牌楼的结构主要由楼柱、楼顶、匾额、斗拱、额枋、横枋、折柱花板、抱鼓石等组成,牌楼均为仿木结构,其主要构件有立柱、额枋、横枋及屋顶。屋顶有两种类型,绝大部分是庑殿顶,有素面的,有饰刻瓦垄、瓦沟、瓦当的,有的还在顶上饰以宝瓶、鱼、蝙蝠、龙等。另一种是云头顶,这种顶极为少见,总共有两座清墓牌楼。
牌楼正面刻有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