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十四都草豆局”往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定县“十四都草豆局”往事 曹素英 杨风钧 清代实行的是都村制。平定县(今阳泉市所辖)有17个都,而这17个都中就有14/卜都的百姓,不甘当地官员与豪绅勾结,借平潭驿、甘桃驿两处驿站所养的马匹收交草豆,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经过100余年坚持不懈的斗争,先后有20多位为民代言、因状告贪官而献身的壮士,最终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经新任知州王秉韬和继任知州阚崇德的批准,在平定城北“昭忠祠”西侧,成立了由14个都的百姓共同组织起来的“十四都草豆局”,并制定了《采买草豆章程》。从此,收交草豆有定制,百姓再无怨言。这场斗争,民众矛头直指当地官吏与豪绅,虽然被当局镇压,并惊动了省府衙门,但它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朽,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反抗精神,在平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要谈它的经过,还须从清代传递公文的机构驿站说起。 清代陆路交通主要靠“驿道”。驿道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通至各个省。在驿道上每隔50里~80里设一驿站,每驿有马、有夫(饲养员)。送信人每到一驿,把疲劳的马换下来,另骑一马前行,直至传到目的地。所以,马是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传递官府信息快捷便利,在驿站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清代,平定县设有两处驿站,东边的叫甘桃驿,西边的叫平潭驿,它是连接柏井驿(隶属乐平县,今昔阳)与芹泉驿(隶属寿阳县)的中心驿站。 甘桃驿:位于今平定县柏井镇甘桃驿村,是古代平定南出山西通达直隶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清朝四大驿站中与河北省井陉县相连接的最南端驿所。据清乾隆版《平定州志》载:“甘桃驿,在州东九十里,雍正十年新设,东接直隶井陉县陉山驿四十里,西接乐平县柏井驛四十里。在驿马八十五匹,马夫四十二名半。” 平潭驿:建于隋代,位于今阳泉市平潭街中段,在东西集贸街道中间(现市美术厂区),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有房屋窑洞20余间(眼),设有递运所、官舍,修有马棚60余间,有草料房、草场。清顺治十年(1653年),官府为方便计,把平潭驿迁到了平定下城。据清乾隆版《平定州志》载:“平潭驿,旧在州西二十里平潭镇故名,后移置下城西关,今马王庙西其遗址也。国朝移置上城榆关门外。东接乐平县柏井驿五十里,西接盂县芹泉驿五十里。在驿马七十七匹,马夫三十九名半。” 平潭驿到甘桃驿必经之路 这两处驿站差役的日常费用及162匹骡马的草料,均由十四都的百姓供给。这个负担本来就够重的了,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驿站的差役同官府串通一气,上下勾结,肆意盘剥,把十四都的百姓闹得叫苦连天,很多户家破人亡。 按清代规定,每匹驿马日需草12斤,豆3升(旧时的量器,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全年需草699840斤,此外还加10000斤备用草(以备临时兵差等需要),全年应供给草709840斤。每日需豆3升,每月需145石8斗,共计豆729石,外加备用豆50石,共779石。民间一年供给5个月(其余7个月由别的行业供应)。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奉粮纳草,本也是平常事,而且官府还要发价,并非白要。那为什么竟然使十四都民不聊生呢?因为老百姓交草交豆,都得给管事人纳贿赂。如你从家里拿上100斤草,到交纳地点能算多少?要看你的贿赂大小。这100斤草,有可能算几十斤,也许只能算10斤,甚至只能算1斤。所以,人们应交的草和豆,永远没有交够的时候。老百姓尽管交,衙门尽管要。若催要的衙役下到村里,除交草豆外,酒肉醉饱,走时还得给带上盘缠。更有甚者,还要上驴钱、下驴钱(骑的驴)。年年如此,100多年一直如此,把人剥削得血尽皮干,仍无休止。这一弊端亦见于当时官方的记载:“顾草之为物甚微而有累于民者甚大。盖价值虽云无多,运足颇为繁重,离城益远,交纳愈难。且每草百斤,到官秤及一半,此折收之所由起也……惟是以上两项,买无定期,交无定制,往往甫经包折于前,旋复催呼于后,一票未完,一票复出,经年累月,无所底止。再加书吏之差贫买富,差役之需索包交,百弊丛生。”人们因交不起草豆,扶老携幼逃亡他乡的更是屡见不鲜。相传,乾隆年间发生过一件事:赛兴都一位老农进城交草,毛驴驮了一驮,他自己又挑了一担,辛辛苦苦走了一上午,到了交草场(今平定县上城阳春楼里,榆关门外),因为穷得无钱敬奉收草的衙役(送钱打点收草人)。结果,收草人把驴驮的一驮算了一斤,老汉挑的一担算了二斤。老汉出了草场悲愤极了,指着毛驴骂道:“我老了还能担二斤,你才驮了一斤,养你何用!”一扁担打在驴头上,把个毛驴便打死了。那时候牲畜死在哪里,就归哪里处理,物主不能再过问。老汉只好一个人扛着扁担跌跌撞撞回到家中。草没交够,还把个赖以为生的毛驴也死了(农户喂养一头毛驴算半个光景)。左思右想想不通,老两口相对哭了一夜,觉得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双双上吊自尽了。 义井村《义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