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周备课
周次
时间
科目
语文
课题
诗词曲五首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人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知道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4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主备人)
集备及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一、新课导入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它不同于《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它还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它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是汉乐府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情景的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松柏冢(zhǒng) 累累(lěi) 狗窦(dòu)
雉(zhì)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
2.文体链接
汉乐府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中,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最为完备)。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
3.划分朗读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读通诗意
【交流点拨】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家乡。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墓坟众多。”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不知道送给谁一起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研读1-4句:喜忧
【交流点拨】开篇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相对照,可知道为实数,也可知道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家中有阿谁”是老兵近乡途中问人的话,表现了老兵盼望归家,关心家人的喜忧参半的心情。
2.研读5—10句:忧
【交流点拨】远望是“松柏冢累累”,近看是“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一派凄凉破败景象,暗示家园早已荒废。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3.研读11—14句:悲
【交流点拨】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羹饭熟了却“不知饴阿谁”,连个一同吃饭的亲人都找不到,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4.研读15—16句:泣
【交流点拨】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文本探究
5.结构: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交流点拨】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盼归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喜忧)→希望落空(忧)→彻底失望(悲)→悲哀流泪,心茫然(泣)。
三个场面:老兵回家前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做羹,饭菜熟后无人一起吃
【小结】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通过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离世,田园故宅已成废墟,自己亦无家可归,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那么,和平年代的我们对战争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交流】无休无止的战争,使老兵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百姓离散,亲人天亡。人忘了,家没了,国呢?“ 国破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