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冰泉下的急流 情与理的互渗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
沈国辉
摘 要:作为一代新月派才女,林徽因有不少诗歌作品,其中,《别丢掉》绝对是最
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意向迷离,隐幽和寂寞的情感,其主题意义耐人寻味,论者有不同
理解。笔者通过文学阐释学方法进行探究。认为,该诗是一首悼亡诗,因为作者林徽因与倾
诉对象徐志摩今世无缘携手,只能相约于来生,并约定了相认的暗号,即“真”和“林徽因”。
由于不愿受世俗干扰,写得较为隐晦,可以冰泉下的急流,情与理的互渗进行概括。
关键词:林徽因;徐志摩;悼亡诗;《别丢掉》;阐释
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的新月派诗人林徽因,一生有不少诗作。其中,《别丢掉》也
许不算其最出色的作品,但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意向迷离,隐幽和寂寞的情感,
其主题意义耐人寻味,论者有不同理解。原诗如下: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造成这种隐幽迷离的原因在于诗行的离合及其判别(不多的标点可作为标示研究方向的
一枝火炬),意向的多端及其取舍。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文学阐释学方法,通过对作者、读
者,尤其是文本资料的梳理和阐释,开阔视阈,澄清混乱,弄清作者意图,达于圆通。
一、读者纷说
林徽因的《别丢掉》写于(民国)21 年(1932 年),载 1936 年 3 月 15 日《大公报·文
艺副刊》,作品完成 4 年才投递发表,作者有何意图?其间作品是否增删?都是值得注意的
i
问题。嵇景洋以之为 “纪念徐志摩遇难四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可能是误读。 这是一首
缅怀和追忆逝情的诗,写出了抒情主人公隐幽而寂寞的情感。甫一发表,就引出不同的纷说
和解读。
i 因林徽因著有《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误会可能由此而生。
ii
朱自清在《新诗杂话 ·解诗》 特别开解此诗,认为: “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
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说你‘别丢掉’‘过往的热情’,那热情‘现在’虽然‘渺
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着那真’。……总而言之,我还恋着你。”这里未言明情感倾诉
对象,只以“一造”“另一造”泛称,是传统解释。
嵇景洋的《〈别丢掉〉读后感》认为,体现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爱意和怀念”,
全诗的表达方式是以心理独白为主体构筑意象抒发情感。其分析方向大致正确。
iii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如,阿蔡的《别丢掉……》 认为,“《别丢掉》竟是
一首悼亡诗、怀念诗、抒情诗!” “《别丢掉》作于1932 年夏,但迟至 1936 年才发表。延
迟发表,一是可能因为内容不宜在当时发表的关系;二是诗人有感于时光流逝,徐志摩已渐
渐被人遗忘,因此有拿出来发表以提醒自己、抚慰亡灵的意思。”可能更近于正解。
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对此诗的理解,逐渐由两情相悦的泛称指向具体对象,即诗人对曾
经的恋人徐志摩的怀念之情。问题在于,为什么她要写得这样含蓄唯美,隐幽迷离?
二、作者及其他
林徽因(1904-1955),女,福建闽侯人,原名林徽音。建筑学家和作家。1919 年随
父去英国,1921 年回国,1923 年赴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后入耶鲁大学
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1928 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1930 年后在东北大学、
燕京大学任教。30 年代从事诗歌创作,为新月派成员之一,建国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