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量效关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
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原创内容,如有转载请注明转自中 国中医药报微信( cntcm1989 ) 古代医家先计量、后炮制,现代中医先炮制、后称重,故在 经方和古方剂量折算时应充分考虑药材在当时条件下因药 源、炮制方法不同而对药材含水量的影响,方能准确计算出 现代饮片剂量。经方本原剂量经现代考证后,已确证《伤寒 论》中经方 1 两等于现代 13.8 克,千年之谜似已冰释。但按 此折算标准选择经方剂量,仍然令人难免有所顾虑。如大承 气汤中,大黄的剂量为四两, 按前折算标准的剂量合 55.2 克, 而临床应用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用 10?30克即可达到
满意疗效。又如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为半升,按照伤寒名 家郝万山教授提出的折算标准,其剂量约为 50? 60 克,这
与《中国药典》规定的 3? 9 克的用量范围相去甚远。故此 折算标准仍然难以作为临床处方用量的参考。笔者通过对 《伤寒论》所载方剂中药材的炮制法、煎服法和古代文献中 用药习惯的分析,提出一种影响经方剂量折算的关键因素— —药材含水量, 以解释古今剂量的巨大差异问题, 兹述如下。 古今用药习惯不同现代方剂中使用的中药剂量均是指按照 处方进行称重的、经过炮制加工以后的饮片重量。医师处方 中所标注的“炙”或“炒”等脚注,均是指饮片在处方之前,
生药所需进行的炮制方法。简而言之,现代中医开具处方中 的药材是先炮制、后称重。南北朝陈延之所著《小品方》中 有“述旧方合药法”一卷,此标题说明,在陈延之所处的南 北朝时期,合药法与之前相比已发生了变化,故称之为“旧 方合药法”。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也明确提出“凡 药治择熬炮讫,然后秤之以充用,不得生秤” ,这说明从南
北朝至唐代初期,药材计量的方法比较混乱,所以孙氏才特 别强调用药时须先炮制、后计量。陈、孙两位医家的记述从 侧面提示了前代医家一种不同当下的用药习惯一一先计量、 后炮制。古今用药习惯差异的关键是药材含水量的差异。以 下就《伤寒论》中炮制方法和药材来源对药材含水量的影响 做逐一分析。炙《伤寒论》中厚朴多须“炙” 。枳实在大承
气汤中须“炙令黄”。与仲景同时代的许慎所著的《说文解 字》云:“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故《伤寒论》中的“炙” 指火烤。经过炙烤,以上诸药的含水量会显著降低。特别是 枳实注文中的“炙令黄”,暗示枳实在“炙”之前是青色的、 较为新鲜的枳实,其含水量甚高。炮《说文解字》云: “炮,
毛炙肉也”,是指不剥皮地烤肉。《伤寒论》中的附子除生用 外,均须“炮,去皮,破八片”。《本草经集注》有关“附子” 炮制法的记载为后世明确了《伤寒论》 “炮”附子的方法:
将鲜附子置炉灶中,并以炉灰加热至稍微裂开,然后削去烤 焦的黑皮,破开为八片。能“破八片”提示,炮后的附子质 软易切,含水较多。熬《伤寒论》中的“熬”字, 《说文解 字》解释云:“熬,干煎也” ,是指将药物置于瓦片上,以火 焙干的方法。笔者于 2014 年 9 月亲赴仲景故里南阳田间捉 到 30 条活水蛭,湿重为 72.5 克;如上法“熬”之后,干重 减为 14.6 克,可知活水蛭的含水量高达约 80%。洗半夏在小 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方中的炮制法均须“洗” 。《本草经集 注》记载了“洗”半夏的方法,并言“随大小破为细片,乃 称以入汤中;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称之” ,提示入汤剂 所用的半夏经浸泡去皮后并未进行干燥,而是直接切片投入 汤剂。去皮桂枝汤中的肉桂(据日?真柳诚考证,桂枝应为 “肉桂”)、大承气汤中的厚朴皆言“去皮” 。“去皮”的前提 条件是树皮类药材的含水量要高,否则完全干燥后则无法去 除。茵陈蒿汤中的大黄也需去除根皮。笔者分别对鲜大黄和 干大黄进行去皮试验,前者可轻易削去外皮,而后者经曝干 后则根本无法去皮。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煎煮法云: “内大 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 。大黄干燥后的硬度很高,要 在煎煮之前切成形状规则、如碁子样大小的方块是无法做到 的。并且,若用干大黄,仅“煮一两沸”则无法煎出有效成 分。据此推论,只有在大黄含水量较高时,甚或是新鲜时, 才可以便于切块、煎透。捣丸抵当丸由“水蛭、虻虫、桃仁、 大黄”四味组成,其制备法为“上四味,捣分四丸” 。笔者 曾尝试将此四味干燥的药材捣碎,虽经反复碾压,但仅能捣
为粗末,而无法制成丸剂,后换用鲜大黄再次尝试后成功。 隐性鲜药今时所用的“生地黄”由鲜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 干而成,而采挖后的鲜品则称为“鲜地黄” 。《伤寒论》中用 生地黄见于炙甘草汤。《名医别录》云:“生地黄 皆捣饮
之”,可知能够捣取药汁的地黄应是鲜地黄。 《金匮要略》“百 合地黄汤”言用“生地黄汁” ,可知“生地黄”实指“鲜地 黄”。《金匮要略》“肾气丸”所用“干地黄” ,即与“鲜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