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收藏家】陈介祺:齐名潘祖荫 所藏两万古物无一赝品
金石一代宗师 所藏无一赝品
陈介祺( 1813— 1884),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又号
“簠(f U)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等,潍县城里人,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道光三十年( 1850) ,陈 介祺在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陈介祺曾编写《十钟山房 印举》、《簠斋金文考释》等著作,后其以拓本、考释、专著、 书札等形式把成果传播到金石学界。他对现代历史学、考古 学、古文字学、博物学、印学等多学科的形成,都有突出贡 献。鲁迅曾说: “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 ”郭沫若和 商承祚则认为陈介祺是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的一代宗师。 出身书香门第 深受父辈熏陶 清代嘉庆十八年( 1813)冬天十月初十,陈介祺出生于潍县 陈氏家族。陈氏家族是潍县的名门望族,自明清以来,尊孔 尚礼,诗书继世,忠孝传家,人才辈出。家族中历来县官、 知府、守备、道台、巡抚等等层出不穷,仅品级以上官员即 达八十余人;学者、书画家、著作家、收藏家、名医等人才 济济,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陈介祺自幼受到书香门第的熏陶, 青年时期便开始喜欢金石,从收藏金石中自得其乐。 陈介祺八岁时,其父陈官俊任翰林院侍读,曾为道光帝师、 皇长子师,饱读诗书,持身端正,学识渊博,德高望重。陈 介祺少年时随父亲在京读书,博览群书,学业有成,后在京 城翰林院从政。陈介祺深受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了他一生的 事业。同时,他目睹了父亲的宦海沉浮,也决定了他不能以 从政为宿求。
少年收得曾伯簠 而立年建“万印楼” 陈介祺十九岁考入莱州府郡庠,受业于费耕亭,时潍县属莱 州。当时的名士翟云升特送他隶书折扇祝贺,书曰: “一鸣 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翟云升比陈介祺大三十七岁,能有 如此礼遇,可见他对晚辈的期许。
莱州府郡南边十五里处,有著名的云峰山,又称笔架山,自 山麓至山顶名胜众多。北魏时云峰山刻石名满天下,尤其是 北魏大书法家兖州刺史郑道昭所书的《郑文公碑》 ,其碑文 书法飘逸, 字态风雅, 结构宽博, 气势雄浑, 为“隶楷之极” , 为历代书家所推重,康有为称其北魏“圆笔之宗” 。这对于 初到莱州的陈介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教材。当时陈介 祺刚刚开始爱好金石,加上翟云升对他的点拨传教,为陈介 祺的金石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道光十五年( 1835),陈
介祺赴济南参加山东乡试,中得举人。 《潍县志稿》记载, 陈介祺乡试时“两主司得卷,疑为耆宿,撤棘(考试结束) , 始知为世家少年,语人曰:其人不易得也。 ”道光十九年 (1839),陈介祺得曾伯簠,此器为东周初年青铜器,言其 居“宝簠斋”,并以簠斋为号。
道光二十一年( 1841),陈介祺考取内阁中书,委署侍读。 道光二十九年( 1849),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方略 馆分校。道光三十年( 1850),陈介祺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 建成“万印楼”一幢。他在三十八岁时,编写成《簠斋印集》 十二册,集所藏古印 2503 钮。咸丰二年( 1852),三十九岁 的陈介祺以白银千两购得毛公鼎并对铭文作考释。咸丰三年 (1853),太平军入金陵,清廷财政告急,陈介祺奉命捐款 四万两白银。朝廷赏其顶戴花翎,加侍讲学士衔。 咸丰四年( 1854),四十一岁的陈介祺乞假归里,不再复仕 后潜心研究金石,经营墓茔田园。
所藏无一赝品 古今拓法第一 晚清时期的潍县是天下金石学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青铜器 及各种文物作伪最盛的地方之一。客观环境的复杂,给陈介 祺的收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陈介祺提高鉴伪能力提供 了极好的机会。用陈介祺的话说, “真者固多见而知其美, 伪者亦多见而知其恶” 。在真伪之辨中,陈介祺形成了一套 自己的辨伪方法,并写下了大量的伪辨资料。陈介祺总结出 青铜器“伪刻必有斧凿之痕,以铜丝刷去之,则又有刷痕, 而字锋又失。且旧物手摸即可知,伪者必不浑融。伪者斑下 无字,斑中更不能见字。古器过朽,铜质无存,则字下可剔 而可见。 真者字底有铜汗积灰, 必不能伪。 铸字刻字必可辨, 铸字佳者每上狭而下宽” 。至于青铜器中的“古文字一篇中
之气,一字中之气,一划中之气,迄今人所能伪哉?”陈介 祺认为“潜心笃学,以真者审之,久自能别” 。
陈介祺坚持“传古首在别伪”,他通过大量真伪古器的对比 和分析;通过博学广闻,详研古文字结体、笔划、义理、章 法,作字之法和作文之法,提高古文字学修养;通过对古器 物冶铸工艺和材质配比的研究,逐步积累了一整套鉴伪经 验。并从经验上升为理论,使自己的辨伪能力达到了炉火纯 青的化境,保证了自己所藏的大量古文物, 没有一件是假的 陈介祺在继承“乌金墨拓”的传统工艺基础上,自己创造了 墨色淡如罗纱的“蝉翼拓”和“立体拓” (亦称“形拓”)
陈介祺留下的拓片数以万计,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