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核心技术交底.docVIP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昌赣客专隧道施工图技术交底 一、设计介绍 (一)概况 (1)隧道概况 本线正线工程累计新建隧道63座,累计长度68.513km,均为单洞双线隧道,隧线比16.48%。其中先期开工段一座隧道(兴国隧道),长10.345km。本线联络线等其它工程均无隧道。正线工程隧道分布以下表: 表1-1 隧道分布表(不含兴国隧道) 序 号 按长度划分(m) 座 数 长度(m) 1 L≤1000 50 17751.57 2 1000L≤ 5 6589.28 3 L≤3000 3 7531.37 4 3000L≤4000 1 3405.24 5 4000L≤5000 2 8962.98 6 L≥5000 1 13927.78 7 累计 62 58168.22 (2)设计依据 本线设计所依据关键标准、规范(暂规)及文件有: 《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双线铁路隧道复合式衬砌》(通隧()0301)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部令第29号)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 《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83)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 J449-)(以下简称“隧规”)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Q/CR9604-) 《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TZ331-)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 10005-)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 《铁路隧道设计施工相关标准补充要求》(铁建设〔〕88号)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 J1149-) 《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汇编》(铁建设〔〕62号) 《中空锚杆技术条件》(TB/T3209-) 《铁路隧道防水材料暂行技术条件 第1部分 防水板》(TB/T3360.1-) 《铁路隧道防水材料暂行技术条件 第2部分 止水带》(TB/T3360.2-) 《铁路隧道排水板》(TB/T3354-) 《高速铁路隧道用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Q/CR 3-) 国家相关部门颁发其它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二)路段设计行车速度、建筑限界及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 (1)路段设计行车速度 正线隧道设计行车速度250km/h,基础设施预留深入提速条件。 (2)建筑限界及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 正线隧道建筑限界采取《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图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础尺寸”, 隧道衬砌内轮廓采取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通隧[]0301)内轮廓, 隧道内轨顶面以上净空有效面积为100m2 (三)隧道洞口及洞口缓冲结构 1.洞口选定 隧道洞口位置确实定应充足落实“早进晚出、保护环境”标准,洞门型式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洞口地质条件及周围建筑物和周围自然环境等原因,根据“确保安全、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美观实用”标正确定,并优先采取斜切式洞门,尽可能降低隧道洞口边仰坡刷方高度,少破坏或不破坏地表植被,缓解列车进入隧道产生空气动力学效应对洞口周围环境影响。 2.洞口及地表防排水设计 隧道洞口排水系统设计遵照截、排水标准,首先确保洞内水顺畅排出,并避免洞外水冲刷隧道洞门及边仰坡。 (1)隧道洞内侧沟和中心沟和路堑侧沟顺接,洞口地段如沿出洞方向上坡时,在洞外设反向排水沟,沟底坡度大于2‰,而且在洞口前方修一道挡水墙,以截排洞外水流,避免其流入洞内。 (2)土质边仰坡开挖后,为降低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边坡在防护时部署Φ50排水孔,排水孔间距3×3m,排水孔长10m,仰斜角度15°,孔内插入Φ50透水PVC管。 (3)洞口边仰坡应依据支挡结构设置排水设施,并和路堑排水系统衔接。 (4)隧道洞门均应设置截水天沟,采取C30混凝土,天沟设于边、仰坡坡顶以外大于5m,其坡度依据地形设置,且大于3‰,以免淤积。 3.洞口段预加固方法 对隧道浅埋、偏压等地形、地质条件较差隧道洞口考虑预加固围岩后再开挖,对边仰坡采取拱型截水骨架、喷锚网、框架锚杆、框架锚索及桩板墙等加固及防护方法,并依据具体围岩情况设置超前支护方法。 4.洞口缓冲结构 当隧道长度≥500m及隧道洞口外100m存在特殊环境条件(如房屋、县级(含)以上公路),其设置标准以下表3-1所表示: 表3-1 洞口缓冲结构设置标准 建筑物至洞口距离 建筑物有没有特殊环境要求 基准点 微气压波峰值标准 <50m 有 建筑物 按要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