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docxVIP

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 届高三历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练习(答案 +解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 30 分钟 满分: 60 分) 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1.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扩大了地方政治、经济自 主权,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该学者论述的制度是 () A .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 C.转运使制 D.地方三司制 2 .《通典》 记载“ ( 汉 ) 文帝十三年, 以御史不奉法, 下失其职, 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 《新唐书 百 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 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表明 ( ) .监察是丞相的重要职责 B.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监察机构权力源于皇权 D.监察官员能够履行职能 3.有学者指出:“ ( 通判 ) 自国初置倅,与监司太守俱名按察。异时,独衔发僚吏,奋笔涂书判,长吏一举 手,辄从旁掣止,倅尝横矣。及其久也,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更以督经总制钱为业。”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 ) .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的削弱 B.提刑按察使司职权范围扩大 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 D.中央集权促成地方权力调整 4.有学者认为,三省合用的办公场所“政事堂” ( 后来改为“中书门下” ) 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 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 )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 D.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 5.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 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 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 ) .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6.学者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这主要是因为 ( ) .中正官有授官职责 B.任命权完全归于皇帝 1 / 5 2019 届高三历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练习(答案 +解析) C.中央政府掌控任官权 D.选官关键在于内阁 7.王符 《潜夫论 ·考绩》:“群僚举士者, 或以顽鲁应茂材, 以桀逆应至孝, 以贪饕应廉吏, 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 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 ) .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8.《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 九品中正制 ( )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8 分 ) 9.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 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隋创进士科之后 )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 ( 科举制 )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 必至推广。 ——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 清时代, 无分冬夏, 几于书声遍野, 夜静三更, 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 2 / 5 2019 届高三历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练习(答案 +解析) 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 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55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