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都文化对语文阅读教学品质影响的研究.docxVIP

绸都文化对语文阅读教学品质影响的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绸都文化对语文阅读教学品质影响的研究 【摘要】 生活即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就能够体现出创造性和文化意味。笔者利用学校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拥有的绸都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探索,通过拓宽阅读视野,挖掘地域文化;延伸阅读方式,形成个性阅读;强化阅读思维,实现教学相长三个方面,试图打通语文课堂与生活环境的隔阂,实现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生活教育 绸都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10-02 “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乡土地域性的特点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影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我校处于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美誉的绸都盛泽,纵观绸都丝绸业发展的历史,绸都人勇立潮头紧跟时代、学习先进技术、崇尚科技进步、追求科技创新,沉淀出“勤劳、开放、创新、求实”的绸都精神文化的历史。 而语文这一学科兼具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承担起“一方文化育一方人”的重任,从而提升教与学的品质。 一、拓宽阅读视野,挖掘地域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让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破语文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隔阂。 语文的阅读教学仅仅把文本阅读定位在“言语层面”,将其作为储藏“语文知识”的仓库或某一语文知识点的例证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场师生对话中,学生往往对文本有着重重的隔膜,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其实,绸都位于吴越交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浓郁的历史文化,学生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拨开历史的面纱,让学生亲近诗文、亲近地域特有的文化特色,笔者曾就对联学习做过有益的尝试。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魂宝之一,它以短小精悍的文字囊括丰富的内涵,同时亦是高考的知识点之一,常以选择题(寻找下联)和语言表达题(对出下联)方式出现,恰因为对联的言简义丰,学生在对联习题面前一筹莫展,将其视为拦路虎。 在正式学习对联知识之前,笔者提前布置了作业,要求搜集有关绸都的对联并对对联的内容加以理解。经过同学的一番努力,搜集了刻在门旁或石柱上的反对绸都文化的对联有:(一)遥想当年司马盛斌筑寨屯兵围土造田三吴两浙传佳话,喜看今日绸都儿女抽丝剥茧织云绣锦四海五湖扬美名。(二)红梨渡畔万机争响融圆明钟韵,绿晓庄前众贾纷来涌华夏绸潮。(三)先蚕遗教,抽丝剥茧,扬盛湖风范;后叶沐恩,绣锦织云,擅吴越名声。(四)衣被苍生兴百业,彰施藻采映千秋。学生解读对联内容的同时接受了地域文化的教育,同时因为对联来自于实际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对联不再神秘,当“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时,学生会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积极探索对联的创作规律: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末字平声。 借助地域文化,学生从对联阅读发展到诗词,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如明代周灿《盛泽》:“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明代卜梦熊《目澜夕照》:“鳞鳞斜日烁寒汀,朵朵丹霞飞洞庭。客坐竹间皆散发,鹤归树杪并梳翎。疏篱泊艇悬鱼网,西阁排窗曝蠹经。莫讶阳乌暂辞去,东山白月更清冷。”近代沈云《盛湖竹枝词》:“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等等,教师可趁着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热潮做好学习的引导者角色,推荐学生课后阅读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叶圣陶等人涉及地域文化的作品,通过诵读、涵咏、体验、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 二、延伸阅读方式,形成个性阅读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要求有“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语文教师要抓住阅读教学的契机,追求阅读方式的拓展与延伸,触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优秀的地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形成学生个性化阅读。 弗莱说:“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带来意义。并且,阅读不是文本的复制。”阅读是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