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模版.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人民小学 施红秋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 也不见得有教育” 。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 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 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 “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 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 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 “沟通 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 提升沟通品质, 既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 《非暴力沟通》 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 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 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 “观察”与 “评价”混为一谈了? 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 不得不” “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 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 “同情式”“反驳式” “辩解式” “建议 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 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 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 丢了钥匙、 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 由于表达方式不当 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 不体罚学生, 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 但实际 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 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 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 很难察觉, 政策法律更管不到, 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 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 一下自己和同事、 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 我们的语言的确经 . 精品文档 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 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 不由自主地想起 2008 年 10 月,一名女教师在 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 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 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 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 17 岁的丁某谎 称父母不在家、 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 (详见新华 网浙江频道 10 月 28 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 等报道) 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 “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 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

文档评论(0)

eyf398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