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 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境内群山叠翠,溪流纵横,风光秀丽,
民俗古雅,被誉为“海滨邹鲁”,这里儒风兴盛,文教发达,人才辈出。据统计,在两宋 300 多年间,全国科举考试中进士者 2.8万余人,其中福建人多达 6000余人。福建又是古越族文 化的发源地。晋、唐以后,由于征战不断,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入闽,中原文化、荆楚文化, 与古越族的文化相融合,并逐渐向台湾延伸,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闽台文化。
福建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高,居全国之首,可谓森林资源大省。在森林文化方面 也多有建树,不乏开拓者。福建林学院的叶文凯教授很早就从事森林文化研究,他的《森林 文化若干问题的思考》被林学界誉为第一篇阐述森林文化的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廖福霖
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兰思仁的《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 ,
在全国均有一定影响。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苏祖荣、 研究员苏孝同的 《森林文化
学简论》的出版,也属全国首创。这次福建省林业厅又汇集各方力量编写《福建森林文化丛 书》,足见对森林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在森林文化研究方面的巨大潜力。丛书涵盖面广, 不但涉及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还涉及树种文化、名木古树文化、森林休闲文化,以及 乡村森林文化、城市森林文化和动物文化等,几乎覆盖森林文化的所有领域。丛书地域气氛 浓,列举的榕树文化、蛇文化, 有着闽台文化的色彩,散逸着南方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文化 的气息。林业院校、 林业科研单位和基层一线的人员,都参与了丛书的编写。他们长期从事 林业工作,最能准确呈现森林文化的真实面貌。如丛书之一的《森林文化研究》 ,就收集了
相关的森林文化研究论文 86篇,涉及专家学者多达56人,这里有俞新妥、张建国等老一辈林 学专家学者,还有一批中坚力量的积极参与。福建森林文化研究可谓人才济济,基础扎实。
森林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国家林业局把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与产业、 生态体系并列,
作为构筑现代林业的第三大体系。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森林文化同森林文化产业的关系, 认
为“森林文化不是概念的抽象,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以木竹为载体(对象) 和林产品
组成的一个物质生产体系。 这个物质生产体系, 即森林文化产业。森林文化则是蕴涵其中的
气质、品格、精神、理念等。”森林文化至少有两个功用:一是扩大和延长产业链,二是能 提高林产品的档次和品位。 武夷山的“大红袍”茶叶为什么身价如此之高, 就在于有深厚的
文化底蕴包含其中。 我们不能小视文化的功用,相反,要重视森林文化的挖掘,使之为发展 林业经济服务。
森林文化的另一意义在于体现道德和人文的关怀。传统林学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林
森林文化的另一意义在于体现道德和人文的关怀。
传统林学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林
学,把自然界看作人类认识、改造和统治的对象, 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生
态伦理学家余谋昌教授认为, 产生这一问题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离与对立有关。 因
为现代科学技术缺乏人文关怀和道德约束, 便会成为掠夺自然的工具,成为有钱人的玩具”。
这也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戴森在《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一书中表述的观点。
森林文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林学, 诉求从生态整体主义立场出发, 尊重自然的价值
和权利,把人对自然统治的现代文化, 转型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文化。 我注意到森林
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和谐。在自然界, 与丛林竞争法则并行的另一法则是妥协与和解,并
非一味竞争。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因为它们知道一个物种的生存并不一定要以
牺牲另一物种的存在为代价,自然界的万千物种都在相互依存中并生共存。
走进福建,走进森林文化的绿色殿堂,武夷山的茶文化、 南平的蛇文化、浦城的丹
桂文化、顺昌的杉木文化、建瓯的万木林文化,以及福州的榕树文化等,异彩纷呈,各有特 色。这些宝贵的森林文化资源, 应当很好地加以整理挖掘, 为我所用。省会福州简称“榕”, 榕树文化在福建人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福建各处都有古榕,榕荫广大,为乡人和过客落
脚、休闲之处。闽台地区,崇榕爱榕风气甚盛,认为榕树最具灵气、最能庇荫乡人。省会福 州,更是榕荫四处,古榕丛立,故简称“榕”。福州森林公园内的大榕树,在榕城的所有古 榕中以其树冠广大、姿态端庄、气根长垂,而独树一帜,居福州十大古榕树之首,成为福州 的象征性标志,给人以深刻印象。榕树的“榕”与“容”谐音, 既包含易栽植,又体现包容、
兼容、宽容、容纳的文化内涵。福州把榕树作为市树,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是体现福建人“海 纳百川,兼容天下”的时代精神。我相信, 《福建森林文化丛书》的出版,不仅保存了一份
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极大推动“森林福建”建设和促进福建森林文化产业的发展, 并给海
峡西岸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