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发展观比较及中国科学发展观实践.docxVIP

中西发展观比较及中国科学发展观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发展观比较及中国科学发展观实践 摘要: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什么是发展及怎样发展的系统看法。发展观的确立与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同时更离不开社会的根本属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既需要观念内化,更需要制度支撑。 关键词:增长;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观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17-0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样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演变历程。中国的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从增长到发展,再到科学发展的循序渐进过程。 一、中西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什么是发展及怎样发展的系统看法。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它既与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又与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选择和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并伴随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完善。 (一)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观的演变 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它把物质增长等同于经济社会发展。而现代发展观在总结和批判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使其中心实现了从“物”到“人”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观的形成按发展观内涵变化,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典型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出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每一个人能够消费得更多。”该观点过分强调经济增长本身,把GDP增长作为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忽略了其他方面,从而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等种种社会问题。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结合。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中认为,发展应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并指出,真正的发展必须是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共进,而为“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则应成为各国发展的中心目标。此时,发展观的中心已开始由“物”向“人”转变。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展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莱斯特·布朗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保证使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在这一基础上,联合国计划署于1990年首次提出“人类发展”概念,并从1990年起每年发表一份《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人类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估。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提出,“社会发展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中心需要和愿望,也是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各部门的中心责任。” (二)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赶超为目标的发展观。新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即面临经济社会发展重任。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穷二白”基础起步,面对帝国主义封锁及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体系的宏伟目标,其发展观表现出追求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会议第一次提出经济建设的主题。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次会议在以往党代会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经济建设任务,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自觉认识。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体系,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一五”、“二五”时期,先后在全国安排156个重工业项目。在倾斜的产业结构布局下,中国重工业迅速发展。 2.改革开放初期以迅速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发展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