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本位”下的无兵文化与“武士”的回归.docxVIP

“知识本位”下的无兵文化与“武士”的回归.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本位”下的无兵文化与“武士”的回归 内容提要 科举社会以“知识本位”为价值依归,视“学问”为官员录用与升迁的基本准则。社会上下莫不以读书为荣,“知识”的卡里斯马光环令“兵民”暗然失色。科举与行伍的尊卑高下,是传统文化尚文轻武价值取向的一种“显形”表现。科举制“以文取士”原则使“知识本位”与“权力本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同时也使中国无兵文化发展到极致。社会结构“有兵”还是“无兵”是划分传统与近代的重要标识之一,从“士农工商”到“兵农工商”,虽一字之差,却折射了近代中国军事文化从“无兵”文化向“有兵”文化变迁之轨迹。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传统军事文化变迁 知识本位 无兵文化 “武士”回归 〔中图分类号〕E0-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4-0138-06 科举时代是“知识”缔造权威的时代,对典籍的阐释和对经书的熟诵是士大夫手中最雄厚的政治资本。一旦他们在这一知识体系内的权威地位通过科举程序得以确认,知识权威即刻向政治权威转化。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完善使“知识本位”与“权力本位”相统一,在确保科举时代“君君臣臣有知识,朝朝代代有能人”的同时,强化了崇文耻武的传统,使无兵文化发展到极致,以至于科举伦理文化在遭遇西方科技文化之时,无法承担消除民族危机和应付现代化挑战的使命。科举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屡次交手中的屡战屡败,是科举文化走向终结、“武士”回归的先兆。 一、知识的卡里斯马光环与崇文耻武 春秋之前, 打仗是贵族的职业,兵源之高贵往往令寻常百姓唯能望“兵”兴叹。贵族男子皆以当兵为荣。遇有战事,国君往往亲自挂帅出征,神州大地弥漫着雄奇壮烈的阳刚之气。中国在商周时期不乏尚武、尚力,处处呈现阳刚豪放之“酒神”文化特征①,但自从大一统的君主政制建立以后,“酒神”文化之精神便很快枯萎,乃至过早地泯灭。儒家文化中的“刚健进取”只是服从伦理道德的“德义之勇”,至于武夫所展现的匹夫之勇则根本不足挂齿。重文轻武、尚柔反力的传统文化在道家思想中来得更加彻底,“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者,不祥之器也”,当力求避之。②  *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委托基金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价值研究”后续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4ZZC016 ①关于“日神型”和“酒神型”文化精神的差异,参见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一书,这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日神型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是守程序、讲形式、祟道德、尚礼仪、持中庸和戒暴力,一切都在既定的秩序和法则中生活。 ②王垶编译:《老子新编校译》,辽沈书社,1990年版,第410—446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在这种文化生态中,养成了一种所谓的“日神型”文化精神:祟道德、尚礼仪、持中庸和戒暴力。军人职业这块生死之地极少被儒道文化提倡和关注,“好男”之所以不当兵,除了不愿与市井无赖之徒为伍之外,更与儒家文化“道德本位”价值理念息息相关,加之科举时代“知识本位”下的社会效应,世风贱武实属必然。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选官制度史,“士”与“仕”之间存在源远流长的亲和关系。(注: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497页。)读书即为入仕,“居官而求尊显”(注:李贽:《焚书》卷一),“以一日之长决取终生之富贵”。(注: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科目详说》)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不同,科举制第一次将“权力”与“血缘、门第、出身、家世”等先天性因素之间的纽带进行物理性肢解,视“学问”为官员录用与升迁的基本准则。科举社会以“知识本位”作为价值依归,并逐渐呈现出“满朝朱紫衣,尽是读书人”的政治风景线,这自然而然使天下子民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信条,习武从军非好男儿之所为。草泽寒士依凭“知识”就能迅速挤入上层社会,而达官贵人的子弟亦需以“知识”平等的参加科考谋取功名。社会从上至下莫不以读书为荣,加之科举中第可派生出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名誉等种种稀缺资源,实乃“一路通,路路通”也。正如《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所言:“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官、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  正如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所言:在中国,中举儒生的头上有一种卡里斯马(Charisma)的光环, “及第者用他的考试成绩证明,他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有了‘神’意。作高官的人被视为是有神奇品质的人。他们自己可以永远保留卡里斯马的‘验证’,死后甚至生前成为礼拜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