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 19 世纪 60 至 90 年代,清政府中兴办洋务的官员的思想观念出现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夷夏之防 ”和传 统技艺观的突破;对西学的推崇和引进;引进机器制造技术的思想及人才观念、经济观念和军事观念的近 代化。 关键词 洋务官员 思想近代化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中兴办洋务的官员主张引进西学,开办工厂,设立学堂,遣派留学, 培养技术人才和军事人才,思想观念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从轻视 “工艺 ”转向讲求 “工艺 ”,从耻言利转向 谋求利等,这种思想观念的近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和影响,理应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一、 “夷夏之防 ”和传统技艺观的突破 近代中国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 “夷夏之防 ”和传统技艺观。 “夷夏之防 ”和“华夷之辨 ”是 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传统技艺观则把儒学视为 “本”,把艺事看作 “末 ”,并且鄙视技艺,指为 “奇技淫巧 ”, 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两道严重思想障碍。洋务官员们对此有可喜的突破。 这种突破的重要特征是从不可以 “师 ”夷,到必须 “师 ”夷,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这种转变,首先是由时局 的变化使然。在中外武力较量中,暴露了中国的衰弱和落后。 “穷则变,变则通 ”是这种转变的经典依据。 李鸿章说: “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再则是日本做出了有成效的榜样。日本君臣发 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 往“西国 ”制造厂 “师习各艺 ”,又购买机器, 在本国制习, 取得了能 “驾 驶轮船、造放炸炮 ”的成效,使英国人不敢小看。 “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 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 ”“ 对这种转变,顽固守旧的官员具奏责难,洋务官员尖锐地作了驳斥。如同治五年 (1866 年 ) ,总理衙门大 臣奕忻等就批驳那种 “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 ”是 “不识时务 ”。奏折说: “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 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裹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 ! 今不 以不如人为耻,转因萌至其人,将来或可突过其人,而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 耻乎。②在学习外国的态度上,洋务官员理直气壮奏请 “师夷 ”、取法 “泰西 ”,指出就是孔孟复生,也不能 不谈洋务、不师夷。 ‘若( 华学 ) 尚不足以制敌,则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又何嫌乎 ?”① “师夷长技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魏源就提出来了。可惜被搁置了 20 年。李鸿章等洋务官 员重提时,林公、魏公已作古,时局更不堪问。李鸿章指出: “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 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掇,后患殆不忍言。 ”⑥可见,这时洋务官员深刻感到 “师夷 ”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是洋务官员对 “夷夏之防 ”观念的突破。 对传统技艺观的突破与 “夷夏之防 ”观念的突破是相联系的。在中外强弱之势的比较中,洋务官员认识到, 泰西各国所以强大,是由于他们重技艺, “专心一志 ”研究技艺, “不极其精不止 ”⑥。而且有专长的、有发 明创造的受到奖励,得到专利, “获报甚厚 ”。“造艺能成就,名归之,利亦归之,故莫不争奇斗巧,以自求售。 ”。反观中国, “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重儒学轻艺 事,文武两途,舍 “章句弓马 ”未由进身。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 “隔膜太甚 ”。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 “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 ”,“仿西法 ”,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⑥沈葆帧、 丁日昌、李鸿章先后奏请在科举考试中增设算学科、特科,改革考试内容,把 “器数之学 ”引入人才选拔的 考试中,以此改变士于观念、 “鼓励作新 ”,开启风气。奕沂主办的同文馆算学馆不顾守旧大臣的非议,决 然招收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在职官员及非在职的举人、秀才等正途出身 “儒者 ”入馆研习天文、算 学。这些都是对传统技艺观的重要突破。 上述观念的突破,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引进的前提,有开通风气、启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对西学的推崇和引进 洋务官员明确提出以 “采西学、制洋器 ”为自强之道。把采用西学、制造机器看成是谋求自强的重要办法。 李鸿章推崇洋学 “逾于 ”华学,把肄习西学称为 “中国自强根本 ”和 “目前当务之急 ”,呼吁 “士大夫留心经世者 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 ”,奏请 “各海口必应添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 ”。④奕沂等认

文档评论(0)

187****50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