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八单元 第16课 阿房宫赋 教学课件 .pptx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八单元 第16课 阿房宫赋 教学课件 .pptx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2. 学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鉴赏铺叙、想象、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 3. 明白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会导致国家覆亡的道理。;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杜牧年轻时即有兴邦济世的远大抱负,怀抱中兴唐王朝的理想,尤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但因性情耿直、不屑逢迎,在仕途上颇不得意,晚年逐渐变得保守消极。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杜樊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为诗注重文意辞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文、赋、诗皆负盛名,尤擅文赋,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题目解说;文学常识;写作背景;资料链接; 课文探究;一样的复道,甚至写到了人置身其中都会迷失方向,以此来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最后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写阿房宫中的歌舞效果。“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笔法简练,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和富丽。 整段文字充分显示了阿房宫这一宏伟建筑群的精致豪华、富丽堂皇。;作者以比喻、排比和夸张手法写宫人理晨妆的活动,揭露统治者生活之奢靡,为写秦亡埋下了伏笔。以上分句,句式整齐,既便于铺排描写,又使作者对秦统治者的讥讽之情得以充分宣泄。;先用“嗟乎”这个感叹词,长吁一口闷气,接着陈述自己的见解。从人的共同本性出发,指责秦王不懂得“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个简单道理,就是说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享受,也要顾及百姓。 接着连用六个句子构成排比,极力描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及其生活作为比较对象,每一个分句都在夸张中构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奢侈铺张,另一方面是百姓和他们生存环境的穷困艰难,讽刺之意不言而喻。六个分句铺张开来,气势流畅,对比双方的差距更加明显,作者的讽刺之意也更加突出。;先点明作者的观点,阐明了兴亡自取的道理。 接着用“嗟乎”感叹领起,用两个假设句进行论证。先论证六国灭亡,是由于不爱其民。若六国能爱其民,就足以拒秦。同理,秦王朝若能爱自己的臣民,“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怎会落得“族灭”的下场呢? 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现象:历史教训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字上,而不是以之为鉴。所以历史故事不断重复,统治者永远不能走出历史的怪圈,只能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深入探究 ;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铺叙:照镜、梳头、洗脸、熏香。 ② 采用倒置式的暗喻,比如用璀璨晶亮的明星比喻宫女们打开的妆镜,并将喻体放在前面,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深刻。用四句排比的判断句式和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宫中美女之多,生活之奢靡。铺排描写,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也显示了赋“铺采摛文”的特色。;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先展现广阔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大力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多,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观点一:暴政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它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积怨太深,久而久之就一定会爆发起义。 观点二:农民起义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是缘于陈涉、吴广起义,继而崛起的项羽、刘邦等起义队伍成为灭秦的主力军,农民起义军的正义壮举最终使秦灭亡。 观点三: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的必然,新的王朝取代没落的旧王朝亦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进步意义,但秦始皇后期一味享乐,秦二世也无心理政,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注定了要有一个新的王朝壮大崛起,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准确地讲是综合因素的作用,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① 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周密。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烘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② 表达方式上,描写与议论大量采用铺排手法。 本文前两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48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