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限制性内切酶.pdf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限制性内切酶 LOGO 宿主的限制和修饰现象 E. coli K EOP 10-4 EOP 1 EOP 1 EOP 1 E. coli C 宿主的限制和修饰现象 E.coli K E.coli B E.coli C K 1 10-4 1 -4 B 10 1 1 C 10-4 10-4 1 1963年以来 ,Arber及其同事发现 ,经同位素标记证明 ,噬 菌体在新品系中的损害伴随着其DNA的降解 ,但宿主自身的 DNA不被降解。 Arber的解释 :通过噬菌体感染进入细菌细胞的DNA分 子能被细菌识别而分解 ,细菌本身的DNA则由于已被 自己所修饰而免于被分解。 1965 年 ,Arber预言有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限制性内切酶 发现 1968年Messelson首次从E.coli K中分离限制性内切酶 Eco K ①需要ATP ,S-腺苷甲硫氨酸 (SAM )等 ②有特定的识别位点 ,但没有特定的切割位点 ③切割位点远离识别位点1000bp以上 限制性内切酶 1970年 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 H.Smith 偶然发现 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 细胞提取液能迅速降解外源的噬菌体DNA , 但不能降解 自身DNA ,这就是HindII酶。Nathans等人立即查明了限制内切 酶的有效性 ,并将其用来分析 DNA 的结构。 1978 H.Smith , W Arber和D Nathans由于限制性内切酶发现和应用的研究 得到诺贝尔奖。 限制性内切酶 命名 限制酶的命名最初由Smith和Nathans于1973年提出 ,1980年再由Roberts进行系 统化和分类 ,人们今天使用的就是这个体系的一个简化版。 1、来源菌属名的首字母和其种名的头两个字母形成的三个字母缩写来表示。 2、用一个字母表示菌株或类型。 3、用罗马字母表示不同的限制与修饰体系。 如EcoRI (Escherichia coli ) 限制性内切酶 种类 根据限制酶识别切割特性 ,催化条件 ,及是否有修饰酶活性分三类(I, II ,III) 。 也有分四类 ,IIs类 ,即II 亚类。 限制性内切酶 type Ⅰ(数量少 ,约 占1% ) 特点 : (1 )属复合酶类 ,兼具修饰和切割DNA两种特性。 (2 )需要Mg2+ 、 ATP和S-腺苷酰甲硫氨酸 (SAM )作为催化的辅助因子 ,在 DNA降解时伴随着ATP的水解。 (3 )识别点和切割点不一致 ,没有固定的切割位点 ,一般在识别位点以外的1Kb 或几 Kb处切割DNA。 限制性内切酶 typeⅡ (数量多 ,约 占93% ) 特点 : (1 )II型酶限制修饰系统分别由限制酶和修饰酶两种不同的酶组成。 (2 )II型酶需Mg2+作为催化的辅助因子 ,相应的修饰酶需S-腺苷酰甲硫氨酸 (SAM )。 (3 )识别序列主要为4-6bp ,识别回文对称序列 ,在回文序列内部或附近切割。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