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社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2).doc

初中语文_社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2).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情美,培养友善品格,共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由“好客”入手,体会平桥村的和谐,引导学生友善待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曾说过:“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是啊,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尤其是当我们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平添一种浪漫的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回到旧时的江南水乡,和一群小伙伴,去看一场社戏,去体验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 (板书课题:社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社戏。 PPT展示:“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情美,培养友善品格,共建和谐社会。 (学生齐读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和小说 PPT展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我们已经学习过《朝花夕拾》中的哪些课文? 本文选自《呐喊》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文体是 小说 。 我们来了解一下小说: PPT展示: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核心任务:塑造人物形象。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指名学生朗读,强调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加点字音 PPT展示:归省 行家 不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2.齐读 五、整体感知 请大家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学生回答 提示:概括一般要说清“人+事”,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然后,可进一步加上时间、地点。 强调:(1)人,“我”或“迅哥儿”。不能说是“鲁迅”。因为本文是小说,有虚构成分,“我”和作者不能划等号。 时间:社戏每年都演,我看的时候是“十一二岁”时。 3.围绕社戏,到底写了哪些情节呢?我们来理一下文章思路。请同学们跳读文章,补全情节。 PPT展示:随母归省—— ——戏前波折—— ——船头看戏—— ——六一公公送豆。 (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六、合作探究 1.明确本文核心事件:看社戏 那社戏到底好不好看呢?请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 3.自由展示自己看法,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4.明确:不好看。 PPT展示:(1)从戏本身来看:“我”想看的没看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生却“很老”,老旦“是我最怕的东西”,偏偏“坐下”来唱。 (2)从观众反应来看:“我有些疲倦了”,只想喝豆浆来提神;“多打呵欠了”、“只管自己谈话”,戏台上的表演已经不能收在眼里;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住了”,在骂声中回转船头,离开赵庄而去。 5.社戏并不算好看,但小说的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个评价太高了:好戏,再也没看过那么好的戏,言外之意,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戏。这不是矛盾吗? 还有“好豆”,第二天再吃,“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我们思考:按平常的情况,是大人煮的豆好吃,还是孩子煮的好吃? 讨论明确:应是大人的好吃。毕竟手艺在那儿摆着,而且家里的材料要更多些。 但,为什么“我”觉得昨夜的豆好吃呢? 教师引导:比如过年,我们一亿多人返乡,回老家过除夕,吃年夜饭。难道是因为家里的饭比外面的好吃吗? 所以,吃什么不重要,和谁吃更重要。 同样,戏,也许不好看,但有小伙伴们的陪伴啊! 总之,作者所怀念的不仅仅是那“豆”那“戏”,关键是那些“人”。 七、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 PPT展示:文中有哪些人让作者念念不忘呢?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研读课文,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说说他让你难忘的原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