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学案范文.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 付方 09.03 【教师寄语】生是一个偶然,死也是一个偶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死,只需要 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对于一个坚强的人,痛苦和不幸像铁犁一样开垦着他 内心的大地,虽然痛,却可以播种。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 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一、所、夫、修、致、次)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 足以畅叙幽情” (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资料包 1.解题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 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 21 人所作 37 首作品, 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尊为「天下第一 行书」。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下文引出的感慨,议 论,思绪深沉,低回曲折,深而不晦。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情景交融,文简意深,是山水游记散文 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2 、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 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 卷。 相传王羲之 7 岁学书,12 岁读前人笔论。少时 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 及张昶 《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 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 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 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 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 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 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 比作暮春草,看作 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 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 第 1 页 《兰亭集序》学案 托. 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 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 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 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 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 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 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 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 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

文档评论(0)

小蜗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