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跨度支模质量控制——南京十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大跨度高支模质量控制 30 续上 ? 预应力梁截面高度达 1700mm ,线重度较大,同时考虑到施工荷载及 振动的因素,经内业计算,梁底所有立杆均采用双扣件抗滑。 ? 在跨中 6m × 9m 区域设置加强筒架,增强架体的整体刚度。具体方法 是在原密度的架体中间加设 1 立杆,在外圈增设剪刀撑到顶,水平设置小八字 系杆,平面示意图如下: ? 谢林新负责方案的策划和现场指导、检查工作;汤加平负责现场过程 检查和验收;赵文雄负责对工人的监管和过程检查。 南京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大跨度高支模质量控制 31 检查 3 : ? 架体搭设过程中重点检查了架体立杆的位置及垂直度, 保证了剪刀撑和水平八字系杆的就位。 ? 将双扣件抗滑部作为专项验收组织了检查,个别遗漏 的在砼浇筑前及时进行了补缺。 ? 所有水平八字系杆搭接长度不小于 1m ,三个旋转扣件, 原方案设计为适点必扣,而实际情况存在个别搭接、相交 处钢管较集中,考虑到水平系杆主要为受拉,项目工程师 谢林新在现场个别重要部位增加了垂直方向的短拉杆,最 终保证点扣接率达 85% 以上。 ? 在架体的模板铺设完成后,在架体的上端设置了平面 位移和标高测定点。砼浇筑完成后发现平面位移 1-3m ,效 果较好。 南京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大跨度高支模质量控制 32 实施 4 ? 砼浇筑完成后,第二天即进行养护和测量弹线工作。 ? 第三天开始进行坡屋面排架搭设,立杆底部加设垫板;第四天开始拆 除加强筒架中间一圈立杆,并于第五天拆完,主要是为了防止砼的收缩和上 部的加载产生的应力和变形集中于加强筒架处,形成支撑点,从而对结构不 利。 ? 根据 9 月 11 日的同条件试压报告(见附图),开始拆除了板底一半支撑。 ? 由于砼强度已达 50MPa 以上,随即组织了预应力张拉。而将屋面砼浇 筑时间向后推迟的调整,是考虑到屋面浇完后再进行预应力张拉,整个预应 力体系就变为坡屋面共同作用,不仅削弱了预应力对 24 米跨梁的作用,同时 也对坡屋面施加了一个不必要的上拱力。预应力张拉完成后拆除了梁底支撐 的上半部高度的一半,下半部高度的 1/4 ,以确保架体整体稳定性。 ? 9 月底浇筑了该部位的坡屋面,并于第四天开始拆除该部位全部支撑体 系。坡屋面内的支撑则达到强度以后再拆除完毕。 ? 谢林新负责该工程后续工作的安排、拆模顺序安排、拆模通知单签发 及现场指导;秦学燕负责同条件试块保养、试压及拆模通知单收发和存档; 汤加平负责按拆除通知单进行过程检查;孙端明负责拆除现场的人员隔离和 材料堆放的监督;赵文雄负责按拆模通知单逐步拆除模板支撑,同时对拆除 部位进行检查和隔离。 南京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南京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大跨度高支模质量控制 浦口区委党校科研楼工程位于浦口区江浦街道沿 山大道与森林大道交接处,工程建筑面积 5650m 2 ,建 筑总高度 15.6m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结构形式: 基础为柱下独立基础,主体为框架结构。 该工程 1-7 轴为教学楼, 8-14 轴为大跨度高支模。 高支模所在部位楼层为预应力结构,东西轴距 36 米, 南北轴距 24 米。高支模楼层上方即为整体现浇坡屋面, 采用短柱和斜梁形成整体。首层顶主框架梁为纵向布 置,跨度 24 米,矩形截面,高 1350mm ,宽 400mm , 楼层板厚度为 130mm ,工程建筑层高 9m 。 一、工程概况 1 南京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大跨度高支模质量控制 2 南京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大跨度高支模质量控制 由图可见,本工程结构复杂,跨度大,层次高,楼 层为空间受力体系,保证工程结构一次成型达优是本 工程结构施工中的难点、重点。 3 南京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大跨度高支模质量控制 小组名称 党校科研楼 QC 小组 活动起止时间 2008 年 6 月至 9 月 30 日 课题名称 大跨度高支模质量控制 小组成员 7 活动频率 11 次 注册时间 2008 年 6 月 平均年龄 35 小组类型 攻关型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 务 职 称 小组分工 文化程度 1 谢林新 男 45 技术负责人 工程师 组 长 高中 2 陈金富 男 43 项目经理 工程师 副 组 长 高中 3 汤加平 男 42 质检员 工程师 成 员 高中 4 孙端明 男 43 安全员 助 工 成 员 高中 5 欧万里 男 28 预算员 助 工 成 员 大专 6 赵文雄 男 35 木工组长 技术员 成 员 高中 7 秦学燕 女 26 资料员 助 工 成 员 高中 小组成员均接受过 QC 教育,平均接受培训时间为 40 课时,该小组是由项目负责人、技术人 员和工人组成的“三结合”型 QC 小组 。 二、小组概况 4 填表人:秦学燕 2008 年 5 月

文档评论(0)

ji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