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适应障碍AD治疗
适应障碍的病程限定为1至6个月,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障碍能够自行缓解,或者转化为更为特定的、更为严重的其他精神障碍。因此,适应障碍的治疗重点应该是心理治疗为主,药物只用于情绪异常较为明显的患者。药物治疗的作用是加快症状的缓解,为心理治疗提供基础或合适的环境。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和情绪发泄的途径问题。主要采取个别指导、家庭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方式。药物治疗则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能放弃心理治疗。
(一)适应障碍的基本治疗要点
(1)心理—环境治疗: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治疗之一,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转移或消除刺激源。通过疏泄、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帮助病人摆脱痛苦,认识疾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提高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对适应障碍的病人药物治疗不必作为首选的方法但对情绪异常较明显的患者为加快症状的缓解,可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对焦虑、恐惧不安者,可使用抗焦虑药;对抑郁症状突出者,可选用丙米嗪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对有妄想幻觉兴奋激动者或出现冲动行为威胁到自身或他人安危时可给予短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症状消失后可继续服药数周再停药。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应继续进行,特别是对那些恢复较慢的患者更为有益。
(3)电痉挛治疗:严重消极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可作电痉挛治疗2~4次。
(4)支持治疗:如对不能主动进食或进食量少的病人,应注意补充营养饮水或输液。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当应激源消失后,而情绪异常仍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除与患者交谈外更应帮助他们如何解决应激性问题也可让他们发泄一下情绪,这对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作用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除个别指导外,还要进行家庭治疗,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给予鼓励,再保证建议和环境重新安排等具有支持治疗的作用。
(1)危机干预:当个体遭到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冲击,其心理稳定性受到破坏而出现心理危机时,危机干预就是从心理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即缓冲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回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新的危机发生。
(2)认知行为治疗:应激源消失后患者情绪行为异常仍无明显好转时需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任何对应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改变都受思维过程的控制,不良的认知导致不良的情绪,以致产生不良的行为,因此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矫正患者的思想信念和态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认知行为疗法可分3个步骤:
①找出与不良行为有关的错误认识;
②寻找证据论证这一认知的错误;
③分析错误认知的根源,帮助病人重建认知。
(3)支持性心理治疗:当应激源停止后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一种,这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以道家学说为治疗哲理的心理治疗
1.我国的道家处世养生法可有助于减缓精神应激。
道家有自成体系的处世养生哲学,与儒家思想长期并存。道家处世养生法作为一种价值观,对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心身疾病的认知心理治疗,有良好效果。
道家处世养生法经杨德森教授整理,有以下 4条原则: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只作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作危害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事。这个原则完全符合行为科学、儒家、佛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而不争是要求自己尽力而为,量力而为,不与人争,不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就可大大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窝里斗”的现象,是对于“斗争哲学”极端发展后患无穷的清凉剂;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降低利己私心与过高的争权争名争利欲望,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为社会与个人的奋斗目标,不安排过多任务,对人对己不作过高要求,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3)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不同而和,兼容并蓄;不言自明,不战而胜;
4)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进程,预知结局,因势利导,游刃有余。不例行逆施,不强迫蛮干,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在危机面前,作好出现最坏情况的精神准备,寻求不坏的结局。
2.道家处世养生法认知心理治疗,有A, B, C, D, E 五个治疗程序:
A.探索应激源,由病人呈述生活经历,遭遇的生活事件或精神创伤,求医时存在的精神痛苦与躯体不适。
B.评估病人的价值观,即对人生、名誉、权利、地位、财富、爱情、健康等的评价与个人的追求;
C.评估病人应对生活事件所常采用的方法,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教训,如走极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D.介绍道家处世养生法的几个基本原则,让病人对照自己的 A型性格与行为,失败的应对方式,重新思考和定位;
E.通过 1个月—半年的治疗,客观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