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一个关乎“梁祝”的传说与传承.docxVIP

万松书院:一个关乎“梁祝”的传说与传承.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松书院:一个关乎“梁祝”的传说与传承 杭州的书院兴起于元代,明清达于鼎盛。尽管起步略迟于中原地区,但其教学水平与学术氛围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万松书院(敷文书院)。历史上,它曾是浙江最高学府、孔氏南宗阵地、王学重镇、皇帝频频眷顾的著名书院,引领明清时期江浙书院教育的发展。 【梁祝传说】 在民间,万松书院又被称为梁祝书院。传说,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共读的学府。求学期间,两人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相互照应,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山伯生性憨直,始终未察觉英台为女儿身,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三年后,祝父催英台回家。英台以随身佩带的玉蝴蝶扇坠作为信物暗托师母做媒。最后,他们沿着长长的凤凰山古道作著名的送别——“十八相送”。途中,英台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然不解,后经师母点破才恍然大悟。 “梁祝”故事最早见于多年前南朝的《金镂子》,以后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清代吴景樯《祝英台小传》等都有记述,但梁祝读书处各不相同。最早将“梁祝”故事与万松书院结上关系的是见著于明末清初寓居杭州的著名剧作家李渔所创作的笔记小说《同窗记》。李渔在他的作品中处处突现出鲜明的杭州地域特色,如梁祝分别从家乡(会稽、上虞)渡钱江在草桥门偶遇而义结金兰,在当时杭州最著名的书院——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后,分别时,沿着长长的凤凰山古道送别。作者把固有的书院、山川、草桥、长亭等都编织在故事之中,增添了故事的說服力和渲染力。美丽的传说使肃穆的书院有了人情的温馨,著名的学府更使虚无的故事有了真实的背景,万松书院也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梁祝书院”。 【万松书院的前身】 万松岭,西起西湖南岸,东抵钱江北岸。长庆二年()至四年的某个夜晚,时任杭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途经万松岭,写下七言律诗——《夜归》: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万松书院就位于这幽静秀美的万松岭上,面向云居山,背依凤凰山,左襟钱塘江,右带西子湖,且三面环山,西有留月崖、芙蓉岩、圭峰、石匣泉,奇石嶙峋,古藤虬结,泉水清洌,“极高明而最幽胜,左衿长江,右带巨湖,俯视万家,举在目前”,清丽静穆,得天独厚。书院的前身是座寺院,建于唐贞元年间(—),名报恩寺。嘉靖《仁和县志》:万松书院,在凤山门外南岭上。旧有报恩寺。徙入城内后,有蜀僧可恕循故址重建。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参政周公木以寺僧不检,乃废寺。因旧址取故材改建万松书院。明吴之鲸《武林梵志》:报恩寺,唐贞元间建,在万松岭西。内主要建筑有舞凤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历史上,杭州曾有两位著名的地方行政长官——唐代刺史白居易和宋代太守苏东坡在杭任职期间,频频光顾报恩寺,他们在与寺僧煮酒、品茗、参禅之余留下了许多诗篇,被后人传为佳话。白居易《咏浣云池》诗曰: 白云本无心,舒养长自洁。 影落一鉴空,可浣不可涅。 鸢飞鱼跃间,上下俱澄澈。 此意难与言,览之自怡悦。 苏东坡《题万菊轩》诗曰: 一轩独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 佳本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片中间。 引泉北涧分清露,开径南山破白云。 此意欲为知者道,陶翁犹是未离群。 虽然白、苏二公之诗咏的是报恩寺,但是他们所咏之景至今尚存,是院中古迹,如此名贤题咏自当流芳千古。 【明代万松书院的创办】 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原报恩寺的遗址上改建万松书院。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左边(即东面)近山处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修葺后做书院的祭祀场所。殿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 其时,万松书院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两类生徒;聘用博学大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学规采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讲学内容为儒家《四书》等经史著述;学习提倡以个人专研为主,强调修身养性,修己达人;书院不鼓励生徒参加科举考试,但也不反对,这与官学只为应付科举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书院虽由地方官员创办,但在教学和管理上还是有着很大的自主权。 书院孔子殿中供奉着原南宋学宫的孔子像、四配像及十哲木主,由衢州南宗孔氏后裔主持祭祀。另外,地方官府还专门划拨原报恩寺山地亩作为书院祭田,“以备祭仪”。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万松书院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明正德十六年(),侍御巡按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维修。在万松门东西两侧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