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异地为官:制度难敌人情
与海瑞、丘浚齐名,号称“岭南三大清官”之一的陈瑸,在外做“裸官”20多年,从未携带家属。儿子想去探望,苦于路途遥远缺少路费,最后也没去成。
他清廉卓绝,康熙称赞他为“苦行老僧”。“苦行”二字,实在是对陈瑸人生最精妙的概括。古代为官者,大部分都如陈瑸一样。至于“苦行”的根源,还要从异地为官的用人机制说起。
“千年都行汉政法”,制度雷同“异”有别
上世纪90年代,一场被制止的盗墓活动让考古团队有了震惊学界的发现——尹湾汉墓群。尹湾汉墓墓主是西汉东海郡功曹吏师饶。该汉墓发掘出的简牍中,注明了东海郡124名官员官职和籍贯。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的123人不是东汉郡本郡人,唯一的一个例外,也是本郡其他县调迁而来。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官员的籍贯回避制度已经建立起来。这推翻了史学界一直以来的观点——官员异地任职制度起源于东汉桓帝时期。
西汉虽未明文记载,但异地为官成为官场内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有一句诗叫做“百代都行秦政法”,在官員异地任职这一点上,却是“千年都行汉政法”。自汉朝以来,每一个封建王朝都延续了官员异地任职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
异地为官这一制度延续千年,但这个“异”字,在不同朝代却有不同的含义与规定。隋唐两代,本郡人士不得担任该郡的官职。宋代进一步细化为,地方官员不仅须回避本籍,非本籍而有地产之地亦须回避。有的官员,因为这项规定,令自身仕途为之一变,朱熹便是其中之一。
朱熹祖籍徽州(今安徽),出生于南剑州(今属福建)。因为回避制,他无法在南剑州和有家族田产存在的徽州任职。众所周知,朱熹对于祖籍地徽州怀有浓浓的乡愁,但他的仕途只能绕道而行,最终只是以学者的身份踏足故土,开坛讲课。历史上,只要官员不掌权了,回老家做教职人员,政府是不会管的。
到了明代,除了延续本省人不得在本省做官的惯例,更进一步细化为,“南北更调,已定为常例”。
也就是说,让南方人到北方去做官, 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到清代,异地任职有了改变,不再以行政区划为标准,而改以五百里为限, 即官员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 都得回避。
乾隆四十三年,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按照选拔,顺天籍张廷泰中选。据说乾隆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问缘由,得知其幼年曾随父在绍兴居住数年,于是乾隆取消原拟任命,让张廷泰去福建任职。
配套政策没跟上,就会有人钻空子
异地任职制度在执行中,催生出其他配套制度。宋代对官员的档案管理非常严密,甚至建立起某种财产登记制度。宋代《吏部条法总类》规定,凡“应参选注阙官”,俱须于差注前验实“本官委的有无祖产并妻家田产在所射处”。所以,朱熹在徽州有田产的事,朝廷能够知晓。清代的官员档案管理或许较为粗糙,朝廷只知张廷泰是顺天籍,并不知晓其幼年的生活经历,若不是乾隆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他便“衣锦还乡”了。
有时候,配套政策没跟上,就会有人钻空子,进而影响吏治。《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记录了从顺治十三年到宣统三年这256年时间里,南部县144名知县的详细状况。在官员异地任职十分严格的清代,这些县令的籍贯全都在500里外的地方。再仔细查阅这些县令的生平则发现,尽管他们来自外省,但大多在四川多年。
一名叫章仪庆的县令,是浙江绍兴人,光绪二十七年入川,在光绪三十二年担任南部县令。结束任职后,他又辗转四川多地,成为四川官场的“老熟人。”还有一名叫侯昌镇的知县,原籍湖南,出任南部知县之前,已在四川奉节、开县等地做过两任知县。
像章仪庆、侯昌镇这样的外地官,在某省官场一待就是几十年,在古代官场屡见不鲜。因为交通不便,许多外地官员到任后,大多在一个省调动。如此一来,这些官员在一个地方任职几十年,虽是外地人,却难免卷入当地盘根错节的关系中。这与异地为官制度的初衷或许背道而驰。
科举考试中屡禁不止的“冒籍”,就与异地为官制度有关。江南历来富庶,教育水平也很高。这就意味着,籍贯江浙的人士,不仅在科场上面临更大压力,一旦步入官场,还得去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为官。于是,许多江南的生员想尽办法修改籍贯,不仅成为“高考移民”,还能在未来分配中占便宜。
清末著名的实业家张謇是江苏海门人,家中三代都没有读书应试,按当时的规定,没资格去考试。张謇的老师宋琳支招,把他带到二百里外的如皋,更改户籍,给当地人张驹做了“孙子”。
大多数朝代,朝廷并没限制官员带家属赴任,但碍于路途遥远,调动频繁,不少官员上任都少有带家属的。有时候官员家属成了危害百姓的一种势力,就会引起朝廷的注意。
唐代律令对于可能蕴含于家庭“亲情”中的腐败风险,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大唐六典》明确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往任所……与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