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生理学 2.课程代码:0801ZB08 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4.课程学时:80学时 5.课程学分:5学分 6.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7.先修课程:《人体形态学》 8.后续课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 9.适用专业:护理学 10.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融合了传统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将宏观的整体功能与微观的代谢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器官和系统、细胞和分析三个水平,探索生命活动的奥秘,揭示各种功能活动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生理学与护理学科联系密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与桥梁学科。现代护理学已成为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护理工作的范畴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性护理扩展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这就要求专业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正常人体功能的知识和技能,并掌握其与疾病的关系,运用相关原理指导护理实践。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理论知识主要来自于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科学总结。本课程安排的实验项目,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与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 11.选用教材:《生理学》唐四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0月 12.参考资料:《生理学》朱大年、王庭槐主编,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理论方面 教学目标1:理解和记忆人体正常人体功能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2:详述各组织器官、各系统的机能及活动机制; 教学目标3:概括机体各系统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教学目标3:阐述学科的新进展。 (二)技术技能方面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生理学试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2:掌握常用生理学实验技能与记录方法; 教学目标3:正确分析试验数据。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内 容 学 时:*** 理论 实践 一 绪论 2 4 二 细胞的基本功能 8 4 三 血液 6 四 血液循环 10 8 五 呼吸 6 4 六 消化与吸收 4 七 能量代谢和体温 2 八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6 九 感觉器官的功能 2 十 神经系统的功能 8 十一 内分泌 2 十二 生殖 2 十三 人体几个重要阶段的生理特征 2 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重难点及设计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简介。 2.生命的基本特征。 3.人体与环境。 4.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5.体内的控制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刺激、阈值、反应、兴奋和抑制的概念; 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4.生理功能的反馈调节。 熟悉:生理学的概念及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与护理学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刺激、阈值、反应、兴奋和抑制的概念; 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4.生理功能的反馈调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教学要求】 掌握: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局部电位的特点; 3.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熟悉: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了解: 1.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学说; 2.几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局部电位的特点; 3.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难点: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 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三章 血液 【教学内容】 1.概述 2.血液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3.血细胞生理 4.生理性止血 5.血型与输血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 1.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渗透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 2.红细胞的数量、功能和生理特性及其生成和调节过程; 3.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过程; 4.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和特点; 5.ABO血型的分型、抗原和抗体以及血型鉴定过程;Rh血型的分型、抗原和抗体及临床意义; 6.交叉配血实验及输血原则。 熟悉: 1.血液的理化特性和免

文档评论(0)

zgc19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