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人论探微“知人论世”之内涵-最新文档.docx

从孟子的人论探微“知人论世”之内涵-最新文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孟子的人论探微“知人论世”之内涵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中国文学与文化影响甚深的人物, 是当 之无愧的“亚圣”。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 而加以自己 阐述与发展,着重论述人性与人格, 高扬人的价值, 成为先秦“人 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的文学美学思想亦根源于他的“人 学”思想,其中尤以“知人论世”为代表。 “知人论世”这一命题出自《孟子 ?万章章句下》:“一乡 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 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学界普遍观点认为,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这一命题是在谈交友 的问题, 并不是针对文学批评而言, 而其之所以能成为文学批评 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乃是后人的发挥演绎。但是我以为,孟子 此段论述的深层目的并不仅仅是指导交友。一乡、一国、天下之 善士相交为友, 其目的应在于孔子所说的“里仁为美”, 是“择 其善者而从之”。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则需从古代的贤 人那里汲取营养,这就要“颂其诗,读其书”。而颂诗读书的方 法便是知人论世。 所以, “知人论世”这一命题提出伊始就是为 文学鉴赏与批评服务的。 关于“知人论世”的含义, 一般的解释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思 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从而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 思想内容。但我认为“知人论世”还有其更为深刻和多样的内 涵。每一种文论都根植于人论中。 若想真正地把握“知人论世” 的涵意,就必须从孟子的人论入手,通过对孟子人论的分析,把 握此一文论之内涵。 经过对《孟子》一书的反复研读, 我认为“知 人论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仁者之同情心为内在动因进行观照 孟子身处乱世。 始终为人伦正义和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 奔 走呼号,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改革方案,但却被认为是“迂远而 阔于事情”,不被当权者所接纳。司马迁在《史记 ?孟轲苟卿列 传》中,着力描写了与孟子同时代的驺衍之风光。驺衍谈天文地 理、讲五行之学,大受时人的重视和尊敬,完全不同于孟子那样 被冷落。两人都曾见过梁惠王。驺衍“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 之礼。”而梁惠王对待孟子则毫不客气地称呼一声“叟 ! 不远千 里而来。” (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一副满不在乎的嘴脸。 像孟子那样聪明博学的人, 如果当时能迁就现实, 自己降格 以求,那他所享之礼遇与荣华不会在驺衍之下。 孟子难道真的不 知诸侯想要的是什么吗 ?当然不是,孟子对“王之所大欲”了解 的清清楚楚。他在见齐宣王时曾说:“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 那么孟子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的学说, 他何不也像苏秦一样下翻 锥刺股的功夫,钻研出合纵之术,而身配六国相印 ?赫一时呢 ? 因为孟子是仁者,他看到“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 时,不能 无动于衷;他无法为了迎合诸侯的心理,而任“彼夺其民时,使 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 《孟子 ? 梁惠王章句上》 ) 仁政提出的不合时宜,正是由于孟子重视个体 人的价值, 对个体的人的遭遇有着深刻的同情。 儒家特别重视礼 义,但孟子对百姓并不苛求。他认为“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 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 《孟子 - 梁惠王章句上》 )这也 源于孟子对生命的尊重、理解与同情。 而这种同情用于文学批评之上就是要“知人”。 借用陈寅恪 的话说就是“了解之同情, 同情之了解。 ”因为了解个体的遭遇, 所以才会同情,因为同情,才更加深了了解。同情与了解双向互 动,如此才能对文学作品有正确的把握,不会拔高也不会苛责。 欧阳修在他的《诗本义》中说:“《诗》文虽简易,然能曲尽人 事。而古今人情一也, 求《诗》之义, 以人情求之, 则不远也。 ” 其意也在于这种同情之理解。“知人”是进行文学批评的出发 点,而同情则是“知人”的内在动因, 也应该是“知人”所要达 到的效果。 在表象之后的权度与明察 如果说同情是“知人”的内在动因, 那么对个体人的权度与 明察就是实现“知人”的方法和手段。正如孟子所说:“权,然 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 《孟子 ?梁惠 王章句上》 ) 而这种权度又有三种含义,即不人云亦云的独立判 断,在浮华背后抓住问题的实质以及对事实的价值判断。 这在孟 子的人论中可以找到很多论述作为例证。 孟子在《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中关于如何选贤任能有这样 一段论述:“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 人皆日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