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最著名的三首《采莲曲》.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中最著名的三首《采莲曲》 采莲,应该是古时最美的劳动之一。穿梭在碧绿的荷塘中,划船起歌,《采莲曲》 应运而生。 《采莲曲》是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在汉代时,就有《江南》这样优美的采莲诗。 到了唐代,王昌龄、李白、白居易三位大诗人,都写过《采莲曲》,雅趣非常, 各有千秋,可称是唐诗中最有名的三首《采莲曲》,你来评判一下,谁写得最 好呢? 《米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在王昌龄的《采莲曲》中,采莲女和荷塘完美的融为一体,荷叶和罗裙一色,让 人眼花缭乱,芙蓉人面,一样娇俏可爱。 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 几乎分不清 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在池塘中,我们已经分不清哪是荷花,哪是采莲女,此时,听到歌声,才知道, 有人过来了。 多么自然而灵动,明 钟惺《唐诗归》: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 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 王昌龄的《米莲曲》,自然清新,如一幅清新的画作,读完之后,脑中就有了 画面。 《米莲曲》 唐代: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写采莲女的美丽,没有直接着墨,还是用反衬的方法来写。美丽可人的采 莲女只是悠闲的采着莲,却引得旁边一众男子下马驻足观看。 夏天的若耶溪畔,美丽的采莲女笑语吟吟地采着莲子。阳光照耀着采莲女的新妆, 风吹起,吹起衣袖,空气中都飘荡着香味。 那岸上是谁家出来游乐的男子,三三两两,似隐非隐的在垂杨下。身边的紫骝马 不断嘶叫,身旁的落花纷飞,见了此美景美人,怎能不叫人踟蹰,空令人感伤。 男子被采莲女吸引,久久不去,像极了《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的那句: 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首诗写得绮丽但不艳情,可见李白的功底。 《米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李白和王昌龄已经将采莲女的美丽风情写得那么可爱美好了, 白居易还能怎么写 呢? 尤为珍贵的是,白居易是那么细腻,他用轻盈的笔触写采莲女遇见心上人的情 态和羞涩,令人忍俊不禁。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 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 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 低头笑”的激动神态。诗人抓住人物的神 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善于体会人情,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纵观这三首《采莲曲》,王昌龄巧妙地将采莲女与荷叶荷花 融”为一体,若隐若 形,别具一格,令人遐想。 而李白用反衬的手法来写采莲曲的美丽,那岸边徘徊不去的青年男子,不就是 被采莲女的美丽情态所吸引吗? 白居易则更细腻,他截取了米莲女的一个阻面,却将她的美丽、可爱情态,表 露无遗,令人浮想联翩。 每一首《采莲曲》都有一个或一群美妙的女子,读完,真让人憧憬爱情。 同是《采莲曲》,王昌龄、李白、白居易都能写得各有特色,景美,语绝,情意 悠长。这就相当于,同一个题目,三个人各写了一首名作,后世传唱不绝。后人 不得不感慨他们的高妙才华了。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