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基石.docx

整体把握: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基石.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体把握: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基石 听了两堂“同题异构”课, 感受颇深。 陈老师和徐老 师都上初三课文《呼兰河传》的公开课,他们不同的课堂起始环 节,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A. 陈老师的教学(在板书课题 后) 师:《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小说,编者把节选部分编入 教材时,沿用了小说的题目。大家读读课文,想一想能否给文章 另加一个标题? 生 1:童年趣事。 生 2:自由自在的童年。 生 3:花园里的童年。 师:哪个标题最为贴切,最适合文章内容? 生:自由的童年…… B.徐老师的教学(在板书课题后) 师:有人评价课文说:“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 不可缺少的了。 ”那么文章写出了这“三样”的什么特点, 请大 家读后思考: 是 的后园。 是 的我。 是 的祖父。 师补充道: 先找出描写的具体语段, 后找出相关句子来分析 你的看法 应该讲,两位老师课始能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都能进入整体 把握的环节。他们的设计都动过一番脑筋, 都能在钻研课文的基 础上充分把握。陈老师让学生另加标题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 行概括,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徐老师为学生对课文理出了“三 样”,让学生围绕这“三样”去读课文,针对性也比较强,能较 好地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他们的设计是各有千秋,还是略有上下呢?笔者认为, 设计 要服从于目的,要了解这样的设计是在什么阶段时为什么目的而 操作的?两位老师在板书课题后的设计,应该说属于一个总体把 握整体感知的阶段。这个整体感知阶段,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认知的整体; 阅读时要着眼于主体,对课 文能“观其大略”;要能够整合课文,把比较多的内容综合起来, 对几种事物几个部分几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综合观照能力。 其目的 是以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阅读初感。换句话说,读了一两遍课文 后,要了解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主要表达什么思想情感。陈 老师采用另拟标题这样的办法让学生知晓: 课文就讲了自由自在 的童年。言简意明,总体把握强。徐老师用这“三样”来启发学 生,这和整体感知的初衷有点不相吻合, 尽管文章是写了这“三 样”的内容,但作为总体把握的环节,应该讲究总体注重全面。 就像看一个陌生人,马上讲讲总体印象,你总不会分门别类地说: 他头怎么样,衣饰怎么样,言行举止怎么样。 两位老师不同的总体把握环节, 也给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 学,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在指导学生初读文本时还有 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纵观语文课堂,我们的老师总是精心地引导,细心地指导。 教师往往在教学前,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用自己的眼光自 己的大脑对话文本,读出文中的意蕴读出“滋味”; 然后切入文 本,设计问题。但是,当恰当的切入口和精设的问题抛出之后, 学生解读的文本就有点变味了。 这时的文本是经过教师深入剖析 并化难为简的文本,本来茫然的学生通过切入口“窥一斑而见全 豹”,本来一团浆糊的头脑随着对问题的思考、解决,思路慢慢 清晰起来,于是很快地把握住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由 此可见,教师的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和精心的指导, 在很大程度上 降低了学生阅读文本的难度。 那么长此以往,这样的阅读教学就 很难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无怪乎,对于同等难度的课外文 章,学生没有了老师的化难为简的引导之后,他们会感觉茫然, 阅读能力之差令人咋舌。 课堂上,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阅读的机会太少。阅读课上, 注重的是“教课文”,而不是“教阅读”。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太 多,教师过度发挥的主导挤占了学生真正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与 过程,学生往往只是跟着教师的提问找找答案, 学生的阅读是顺 应着教师教的设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阅读能力逐 渐失去主动阅读、主动思考的兴趣,逐渐丢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的习惯与能力。 课堂上, 教师的平时教学也习惯于让学生围绕老 师提出的一两个问题去课文中寻找印证的“点”, 学生平时也满 足于找到一个个零星的“点”。教师往往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整 合,更谈不上让学生进行整合训练。 老师教学的基点扎根在“细 读文本”上:细读细读再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进行 深度阅读; 再而宽度阅读, 凡是和文本有点滴联系的内容都收集 起来作拓展备用, 结果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 学生也成了一群 摸象的“盲人”,眼中文章似柱、似蛇、又似墙,错把局部当成 整体,直接影响了对文本的把握。长期下来,学生就缺乏整体把 握的意识,学生阅读的整体观和能力难以真正发展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样的论述深刻阐明了阅读课 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全局,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 文”,切莫无视文章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