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二).docx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二).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二) 下面就将以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甲本)为底本修复后的文字与魏王弼注本《道德经》按其分章进行内容上的详细比对: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汉墓帛书《老子》 (甲本)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差异重点分析 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来应该是接在《道德 经?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后。内容是说:事物运动是有 规律性的, 规律性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对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认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道”是蕴涵在事物中的运动规律;“名”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与成语“莫名其妙”的“名”是 一个意思。《道德经》把从这一段本来位于文章后半部的文 字,拉到了前面来,成为文章的“上篇” ,进行编次颠倒;因而这一段就变成了文章的开头。由于文句位置的改变,从而突出了概念化的“道”作为文章主题的地位,使这个本来 是蕴涵在事物中,反映事物客观运动规律的“道” ,变成了 超脱客观事物、背离运动规律,反映主观意识的“道” ;本来是用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道” ,变成了“玄之有玄”的“形而上学”理念,导致对“道”的涵义,只能进行脱离 实际的主观臆测,无法联系实际进行客观判断,成了完全虚幻的抽象概念;使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成了超脱自然的主观 意识,唯物论的客观之“道”变为唯心论的主观之“道” 。这就是以老聃为创始人的道家与以李耳为始祖的道教在 “道”认识上的主要区别; 也是道教之 “道” 与道家之 “道”,鱼目混珠的奥妙所在。同时它还混淆了“道”与“名”之间 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认知关系。 原文中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本应作“存在于自然界里的‘道’ ,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这种运动状 态不是一点也不变化的。 自然界里的事物, 是可以被认识的,事物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化的”解释的,从而被错误地理 解为“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 ,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 ,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这是有意制造“道”的抽象化和神秘感,完全是出于宣扬宗教唯心主义理论的需要。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 ?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汉墓帛书《老子》 (甲本)原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差异重点分析 这一段讲的是辩证法,是以普通的生活常识来说明问题。指出: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存在的自然现象,是人类能够从比较中客观认识世界的正确理念,想采取人为的极端手段要求事物都达到统一标准的完美与完善,从现象到理念上彻底根除丑与恶,是违反辩证法的;这样一来,美与善也就没有了可以确立的标准,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所以说这是“恶已”与“不善”的举动。 《道德经》不尊重《老子》的原义,按照自己的意图将原文表明作者立场态度的文 字进行篡改,把“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改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以致误导了读者; 因此一般人都把这一句译成: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恶了。 ”而不是原文的“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 知道什么样子是美的, 并且都要求变成同一个模式, 这种‘完美’的做法是‘可恶’的行为;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善,就 无所谓善了”的意思。这是肆意抹杀了老子对违反辩证法的做法予以严厉谴责的内容,完全歪曲了老子原来的意思。 本章《道德经》中的“圣人”二字, 《老子》原文为“声人”。“圣人”与“声人” ,在《老子》原文中的使用是有本质区别的。“圣人”指的是受人尊崇的历代圣贤,是品德完美的人;“声人”指的则是以传播圣贤思想为己任的讲学老 师,犹如现代各政治团体的意识形态工作者。 《道德经》以“圣人”取代“声人” ,有意把讲学老师与历代圣贤的身份混淆,使叙说“声人”客观具体行为的内容变成为议论“圣 人”主观抽象品格的说教, 目的是要以塑造超现实的 “圣人”形象,取代对客观现实中“声人”具体行为的评述。于是末 句“夫唯居,是以弗去。 ”也随之被改为“

文档评论(0)

156****23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