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民歌的形态特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皖西民歌的形态特征 一、引言 民歌作为反映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艺术体裁, 其形态特 征一一调式、旋律音调特点、句式以及情感风格,都与当地的地 理环境、方言语调甚至地方风土人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安徽地处 长江与黄河之间,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多样,多样化的地域环 境形成多样化的文化特征,多样化的文化特征同样也造就了多样 化的音乐,尤其是民歌更是彰显了滋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各 自独特的文化及艺术魅力。 从地域差异来看,安徽民歌大致可以 包含四个色彩区域,即皖北色彩区、皖南色彩区,皖中色彩区和 皖西大别山色彩区。 皖北色彩区分布在长江以北, 如安徽宿县、阜阳等淮北地区 的其他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在文化上兼容了中原文化和吴楚文化 的特征,音乐风格粗狂、辽远且豪迈,旋律跨度较大,起伏较多, 节奏平缓悠长,代表性民歌如《摘石榴》《不够再来添》《地上 黄河几道弯》等。 皖南色彩区是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黄山市、池州、 宣城、马鞍山、铜陵和芜湖等地区。皖南地区多山地和丘陵,风 光宜人,是中原文化、楚巴文化、吴越文化和徽文化等多种文化 的交汇之处,这一地区民歌细腻、甜美,优雅淳朴,节奏轻快, 歌词语言质朴优美,清新自然,具有很好的意境,代表民歌有《打 麦歌》《勤嫂子》等。 皖中色彩区是指安徽省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淮地 区,行政区域包括省会合肥、滁州、安庆、六安(部分)以及无 为、含山、和县等地区。皖中地跨淮河、长江流域,地形特征主 要表现为皖中丘陵和大别山区, 皖中地区民歌种类繁多, 有渔歌、 山歌、秧歌、茶歌、门歌等, 这些民歌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多样, 旋律优美感人, 歌词朴素自然, 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 《姑嫂对花》 《喊秧歌》《拎着尾巴扔上天》等。 皖西大别山色彩区地处安徽省西部,行政地域包括六安市、 以及六安辖区的金寨县、霍邱县、寿县、舒城县、霍山县,皖西 大别山区兼属黄河、淮河流域,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山水 相间的特殊地域特征产生了皖西地区特有的如“慢赶牛”“挣 颈红”等著名的汉族民歌类型, 皖西民歌兼容了山地和水路民歌 的特征,旋律沉稳、呼吸悠长、气质粗旷豪迈,且不失水路民歌 流畅、灵动的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 《何时叫到一笼关》 《阿 妹不叫俺不来》 《久后别怨小奴家》等。本文以皖西民歌为研究 对象,对其文化生态做了阐述, 并以其代表性民歌“慢赶牛”为 例,分析了皖西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二、皖西民歌的文化生态 皖西大别山区位于我国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界处,并 横跨三省,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是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全长约 270 千米,海拔约 1777米(主峰白马尖,位于安徽六安市霍山 境内)。大别山属于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有典型的山地气候和 森林小气候特征, 同时具备森林气候特征, 阳光充足、 雨水充沛、 气候温和。 皖西历史悠久,新时期时代,相传皋陶氏部落就居住于此, 六安堰墩遗址表明, 西周时期皖西文化的发展就已初具规模, 春 秋时期楚烈王迁都于寿春,皖西曾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 心,战国时期皖西地区即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 土著文化 和外来文化在碰撞中渐渐融为一体, 这一特征也成为皖西地区文 化特有记号。 皖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宜人的气候特征滋养了皖西大别山 如山水一般的民歌, 皖西大别山的民歌与大别山人们的社会生活 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并紧紧相连, 由于山区地貌的限制, 大别山 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伐木、 依山耕种、 种植茶叶及畜牧养殖业为 主,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山歌、 伐木歌、 放牛歌、 采茶歌、 长工歌、 各类号子、秧歌、小调,排歌(山歌的一种,多流传于广西壮族 地区。歌词、 韵脚、结构自由, 一排接连一排歌唱, 所以叫排歌, 内容多与爱情有关,多为青年男女初会、交心、试探、离别、相 思等,表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民歌依 附于大别山而产生,并随着黄河、淮河流传到其他地方 [1] 。 皖西大别山民歌传承了上古时期的部落民谣曲调, 内容多表 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大山人们的劳动、生活、爱情,如皋陶 治法、大禹治水、楚汉争霸等。近现代又有许多民歌反映辛亥革 命、红军起义等革命故事, 这类民歌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如《送 郎当红军》 《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这些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山歌,山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慢赶牛》和《挣颈红》 [1] 。 大别山区是我国汉族山歌的重要分布区域,其山歌种类繁 多,各具特色, 在不同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境中蕴含着不同的文 化意义, 并相互作用和影响, 其中重要的山歌类型有“挣颈红” (又作“震颈红”或“过山青”) “放牛山歌”“快板山歌”和 “慢赶牛”,按照这些山歌的演唱风格的特征和风格的相似性,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挣颈红”为代表(声音高亢、嘹亮且 极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