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针配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30 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正常的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 种植在宫腔以外的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 是育龄期妇女的最常见 的疾病之一。患者的临床症状大体表现为:急慢性盆腔痛、经期 疼痛难忍、月经不规律及不孕等,渐进性、继发性、进行性加重 的痛经是本病的典型症状, 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严重影响到自己的 生活和工作质量。 我们选用导师孙伟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消异方并 配合电针刺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患者资料
本组 30 例患者均符合 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 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 疗标准》\ [1 \] : ( 1)渐进性痛经进行性加重;(2)经期出
现腰骶部、少腹不适,并且呈进行性加重;( 3)表现为周期性 的直肠刺激症状,并且呈进行性加剧;( 4)后穹窿、子宫骶骨 韧带或子宫峡部出现触痛性结节;( 5)患者有附件粘连,并且 包块伴有包膜结节感,输卵管通畅;( 6)月经前后出现附件上 述包块有显著变化(未用抗炎治疗)。凡有以上( 1 )( 2)( 3)
点之一和( 4)( 5)( 6)点之一,两点共存时即可作为子宫内 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患者年龄 23?48岁,平均年龄为
(34±6.5 )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5.2 ±2.5 ) 年。其中痛经患者 26 例,腰骶痛者 25 例,出现肛门坠胀者 28 例,月经不调者 21 例,性交痛的患者 19 例,不孕症患者 25例, 子宫增大者 24例,出现结节者 17例,出现囊肿者 10 例,30例 患者均行 B 超检查。
临床治疗方法
2.1 临床针刺穴位 关元、中极、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子宫、太冲。嘱患者 先排空膀胱,平卧位,进针前用 75%乙醇棉球消毒穴位区,采用 苏州医疗针具厂产华佗牌针灸针,40 mmK 0.3 mm,进针后捻转 提插,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觉后接电针仪 (6805- I型),50 Hz,
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 30 min 。月经前 1 周针刺, 1个周期为5d,每隔7d针灸1个周期。
2.2 中药消异方免煎冲剂(生水蛭 1 包、王不留行 1 包、三 七 1 包、炮山甲 1 包、炒鸡内金 2 包、皂角刺 1 包、肉苁蓉 2 包、 肉桂 1 包、菟丝子 2 包、红藤 1 包、败酱草 1 包、生薏苡仁 1 包、 茯苓1包、醋香附1包,江阴天江药业 XX公司生产),日服1 剂,水冲服,分早晚 2 次温服,连续服用 2 个月经周期;若服药 后大便稀、便次增加者,可加茯苓 1 包、炒白术 1 包,胃脘部不 适或纳减者,可加清半夏 1 包、砂仁 1 包。
效果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
议修订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标准》\ [1 \]。( 1)临床 痊愈指征:各种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体征基本消失; ( 2)
显效指征:各种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 1/ 2 以上,局部 体征虽然存在,但不孕的患者可以受孕;( 3)有效指征:各种
症状有所减轻, 盆腔包块缩小 1/3 以上,停药 3 个月内症状未出 现加重趋势;( 4)无效指征:主要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 局部病变有加重的趋势。
临床治疗结果
4.1 效果比较
见表1。表1效果比较\ [n (% \ ]分类例数所占比例%临
床治愈 1550显效 1033.3 有效 413.3 无效 13.3 总和 30100
4.2 症状及体征比较 针药联合治疗后, 30 例患者在痛经、腰骶痛、肛门坠胀、 月经不调、性交痛、不孕症等方面改善明显,而在子宫增大、结 节、囊肿等方面情况改善相对不明显。见表 2。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5 讨论
中医上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说法, 根据其临床表现为性交疼 痛、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盆腔肿块等的症状和体征来看,可 以归属于痛经、不孕、月经不调、崩漏、癥瘕等疾病的范畴中。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性腺轴抑制剂来造成体 内低雌、孕激素的环境,使残留的异位灶萎缩直至消失。中医药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导师孙伟教授认为子 宫内膜异位症病在血分, 属“癥积”的范畴; 异位内膜为“离经 之血”, 而“离经之血”即可以认为是瘀血, 瘀血如果不能及时 排出,则各种症状相继产生。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肾虚不能 养肝,则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又促进了瘀血的发展,瘀血滞留结 聚于下腹,瘀血阻于胞宫、冲任、胞络、胞脉,导致气血的运行 失调,血脉不循经而行,瘀血成积,日积月累结为癥瘕,中医上 讲不通则痛, 故而出现痛经症状。 因此肾虚肝郁血瘀是本病的主 要病机\ [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过程中,瘀血既是病 理产物, 又可以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