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与中国现代文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疾病的隐喻与中国现代文学 疾病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是和人类共始终的。它不仅是医学 关注的范畴,同时广泛渗透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以及日常 生活的诸多领域当中。遭遇疾病、承受疾病、战胜疾病是我们每 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然而,如何看待疾病、表现疾病之于人生 的意义却是文学家常常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如果说在医学领 域有一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历史,那么,在文学领域就有一 部体验疾病、想象疾病以及书写疾病的历史。 在源远流长的疾病 书写史中,疾病已经不仅仅被看成是一种个体生命的痛苦体验, 而是常常被当作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 附带着社会的、文化 的、道德的、政治的或者美学的含义。本文对中国现代作家的疾 病书写做一考察,分析现代文学史中常见的几种疾病隐喻类型, 探讨疾病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而常被文学家象征化、 隐喻化、符号 化的现象,挖掘其中所隐藏的社会、文化以及道德的内涵。 一、疾病 文明的隐喻与批判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当中,“病人”是几乎所有作家都要 涉及的书写对象。然而,在很多时候,身心的健康或疾病在作家 笔下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生命现象来处理的, 而是常被隐喻为民 族肌体的强健或衰败。对鲁迅来说,父亲的病成为他童年的创伤 性记忆,促使他走上求医之路,而对“中国国民性的病根何在” 的反复思索与追问,使他最终弃医从文。在医学与文学的转换中,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被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所取代, 从过去通 过医学治疗个人的身体疾病的愿望发展到通过文学治疗民族的 精神疾病的理想。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疾病”从来都不只是为 了表现个人的身体痛苦,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形而上意味。 如果对 比鲁迅《父亲的病》与周作人《若子的病》两篇文章会发现,周 作人对女儿若子生病的描写是实写,从发病时间、病人的症状到 治疗的过程—交待。而鲁迅写父亲的病却是意在言外, 以为父 亲的病寻求疗救作为出发点, 展开对中医误人的嘲弄,最终指向 对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愚昧、 迷信甚至游戏色彩的批判。 在《药》 中,华小栓那瘦骨嶙峋的身体上嵌的阳文的“八”字, 生动地勾 勒出东亚病夫的身体形象, 但是,小说的主旨却不在患病者的个 人疾苦,而是在对个人疾病寻求疗救之“药”的过程里挖掘出中 国民众的精神愚昧以及对革命者的麻木和冷漠。 因此,鲁迅笔下 的疾病描写始终不止于身体的疾病本身,而是从身体指向精神, 从个人指向民族。“病”成为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隐喻, 疗病也 被引申为对民族精神的救治,是“启蒙”的一个比喻说法。 在沈从文的笔下,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常常表现为病态与健康 的对比。在他那里,疾病往往和都市上流社会联姻,而与湘西下 层民众绝缘。《三三》呈现的正是乡村中国的自然人所发现的都 市人的病态。在苗区山弯堡子里过着世外桃源生活的人眼里, 城 市人与病几乎是同义语。 在这篇小说中,沈从文正是通过象征性 的语言,描绘了乡村中国与现代都市的第一次相遇后, 乡村人城 市梦想的破灭。 而大自然的灵药也挽救不了城市人的死亡, 因为 他患的已是第三期的痨病。在《八骏图》里,那个海边美丽的青 岛大学整个被病的气氛笼罩, 达士先生周围的 7 个教授个个好似 病人。 作者通过速写的方式, 透过物理学教授甲窗台上放着的保 肾丸、鱼肝油和头痛膏,勾勒出一种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的 症状。沈从文所肯定的是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而都市 的智者却由文明的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 拘束与压抑自己, 以 至于变得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因此,都市人的病态正是这种 “阉寺性”文化的直接产物。 沈从文对都市人精神、 身体疾病的 反复表现,正是以一种健康醇厚、富于生命气息的视角,透见到 现代文明演进过程中人性的荒谬与缺失。 曹禺《北京人》中的曾家是衰弱的封建社会的缩影。作品开 头就笼罩上一种幽静、 颓败的情调。 浸淫着封建士大夫文化的曾 家仿佛就是一个病院, 无论老少男女都有一种病恹恹的气息: 鬓 发斑白、身体虚弱的曾皓,面色苍白、身体孱弱的曾文清,文弱 清秀、苍白而瘦削的曾霆,憔悴瘦弱、一脸病容的曾文彩,而他 们身体的衰弱正是他们在精神上瘫痪的标志。 作者将人物的身体 状态、 精神面貌与所代表的文化形态对应起来, 在多元对比中突 出沐浴在传统诗书礼仪文化中的北京人的病态形象。 作品中那个 从乡下来的陈奶妈虽然步伐已经欠稳, 头发已经斑白, 但面色却 白里透红,声音响亮,脸上常浮泛着欢愉的笑容。致力于人类学 研究的袁任敢则红光满面, 胸挺腰圆。 他的女儿袁圆虽然在士大 夫家庭看来是没有教养的,但却天真活泼,充满活力,有着“小 牛一般茁壮的圆腿”。最能代表曹禺对健康野性的生命力呼唤的 是那个像“猩猩似的野东西”的北京人, 他熊腰虎背,两眼炯炯 发光,洋溢着“充沛丰满的生命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 作者 在原始北京人和现代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